在孟子们所生活的那个战国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了规矩之说,当时的乱可能比我们现在所想象的还要更加糟糕。但是孟子却依然在继续着他的仁政之推行。
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他所推行的仁政之中的义利。
孟子去晋国想要推行仁政时,梁惠王见到孟子第一句话说的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意思就是你这么远的到来,有没有可以让我们国家重振雄风的方法。
孟子的核心观念其实就是我们说了很久的仁义。梁惠王的却是让国家快速的重振雄风,也就是让国家快速的兴起。
其实孟子与梁惠王所关心的点,我们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孟子,所关心的是天爵,而梁惠王关心的却是人爵。
但是孟子想要推行仁义。其实孟子想让国君把仁义推到人民,其实也就是用仁政来治理国家,用仁政治理国家,梁惠王所关心的,任珏也就是国家强不强大呀,人民吃不吃得饱呀,等等都会随之到来,这些东西都只是一个附属物。
其实仁政的出发点是君王的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行仁政,行仁政的动机是什么动机就是善。
我们可以把梁惠王和孟子进行对比。
梁惠王的动机其实是利益,而孟子的动机是仁义。
而梁惠王为了能够让国家得到利益,所行的策略是霸道,而孟子这策略则是王道。
那么结果就是梁惠文得到了天下归一,但是民众被归一却是被动的,是被强大的武力被坚甲利兵所迫。而孟子所推行的仁政得到了天下归心,是主动的,因为民众跟着。推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并且不会被受到威胁,生命也不会受到破害。
那么有没有想过明星为什么这样重要呢?
是因为国家能够成为国家,是因为它就像一张网。而每一个民众,每一个家户都是其中的一根丝线。你可能觉得其中的一个很微不足道,少了他也没什么,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少下去,那这张大网就变成了零零散散的几根破线,到最后都不能说他是一张网了。
但是梁惠王却说,他也算是一个好的国君了,他对他的国家还是很尽心的在人们遭到核灾水患的时候,他把人们从危险的地方转送到安全的地方,并且给他们发放粮食,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举动吗?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举动,但是孟子却说这不够。
因为在人们遭受水灾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受到威胁的,而如果这时候你不去救你的人民,那你的人民可能死的死,活下来的可能也会主动的离开你,所以你不得不去救,而你去救,别的君王也同样去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国家没有比别的国家有更多的人民。而想要你的国家有更多的民众,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在人们的生命受到安全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不能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才去灭火,而是应该早早的有所准备,同样的我们不能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才去解决它,而应该早早的让人们的生命受到保障,这样别人才会主动的来到你这里,而不是被动的。
所以说,孟子和梁惠王谁对谁错?
其实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对错,如果按照梁惠王的动机策略以及结果来看,他会得到天下统一的结果,并且他也可以得到王的一个利益和权力,但是这样的利却并不长久,相反以孟子的动机策略和结果来看,虽然对君王的要求很高,并且对时代的要求以及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是最终他能够得到的利却是长久的,而且人们也是主动的。
这就是义与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