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九条课程总目标,除了第一条与课程性质有关以外,其余八条分别对应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第一条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提出的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条目标是总领目标,是管理的树人根本任务,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但他又必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完成,而不是说教的强加的。他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而不是阶段性的,突击性的。
第二,三条主要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第二条侧重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条侧重文化参与和文化事业。所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心社会文化生活及其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学生要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保持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关注度。
第四、五条主要对应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第四条侧重语言文字的学习(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五条册中阅读与表达(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与第四条侧重语言文字的学习相对应,第五条错重对于原文的作品的学习,也就是阅读。
第六、七条主要对应核心素养的思维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用心感知生活,让学生心中有“象”。其次是发展联想和想象,通过和联想和想象激活思维。让学生眼中的事物活起来,动起来发展联想和想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写几句想飞天外的句子。更是通过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想象思维能力,无疑对丰富语言知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八、九条主要对应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这一课程目标对核心素养审美创造中的审美对象“语言文字及作品”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一审美对象是语言文字,主要是感受它的美,第二审美对象是作品,主要是语言文字作品。
弄懂了课程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对以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思路将会更清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