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人间百态。
——彭斋
看了个热贴,博主说都是骗人的,读书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然后晒了自己有的很多书。
评论也有很多人同意,觉得读什么书,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刷几个短视频。
那么,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呢?
能,也不能。
可能有人要抨击我,说我讲了正确的废话。
不不不,恰恰相反,这句话真正解释了读书能否改变命运这件事。
为什么?
且听壮士细细道来。
说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通过自己不断读书精进,实践总结,反复摸索,一步步向前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说读书不能改变命运的,指着自己拥有的成百上千本书籍,扼腕叹息,表示都读了这么多书,到头来还不是一事无成。
两种说法看起来都挺有道理,那谁对谁错呢?
答案是:
都对。
何解?
不读书,很容易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懂得思辨。而且很容易受限于自己的狭隘的认知,觉得世界不过井口那么大。
就拿最简单的互联网骂战来说,A说这个物体是个球,B马上站出来反驳,这个物体明明是正方形。
于是两帮人就开撕,撕到嗨处,网爆、人身攻击稀疏平常。
可如果你试着站在A的位置看一看,又站在B的位置看一看,就会发现,原来A看到的是立体,B看到的是平面。
两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
但如果觉得眼睛看完这本书,就算是读书了,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不足,可以很肯定地说,就算读上千万本,也没有进益。若你是这种,大概率也会向那位博主一样觉得读书没啥用。
可真正读过书呢?
你会发现,当再次面对“读书能否改变命运”这个问题时,你不再单纯回答是与不是,而是多了个思辨的过程。
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呢?说能的,哪些观点能证明是对的?说不能的,又有哪些观点来佐证?进而又延展出,为什么会有能与不能,难道这件事一定是非黑即白的吗?通过不断发问、溯源,我们很快回到最初的起点:
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书籍不过是由一堆文字堆砌起来的印刷品。
你愿意看时,它价值连城,你不看时,连卖废品都重量不够。
为什么历史洪流中,主流观点一直对读书推崇备至呢?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体验到多种人生经历。
当你站在南方的艳阳天里,同一时刻就很难缩在北方暖炕上看窗外的鹅毛大雪。
读书则不同,当你缩在北方暖炕上时,可以从书里看到南方的春暖花开,可以立足于当代,追溯到千百年前的文人风骨、山川湖泊。
读书,只是为你打开认知的一种途径。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前者是读有形之书,后者则是无形之书。
通过前者,你能构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看见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明白一切不是非黑即白,好事可能会演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借助后者,又能对前者进行细节补充,填补有形之书里,囿于时代和作者认知局限所带来的信息残缺或错误。譬如某本玛丽苏写富人,说给女主的公交卡里充了五百万,这种极度不符合常识的错误,稍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是在搞笑,真正富人怕是连私家车都开不过来,时不时得换私人飞机。
如果想通过随便看几本书就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成功时,你已经跑偏了。
你所谓的走向成功是什么?是权势滔天、富可敌国,还是知己在侧丝竹悦耳?
读书可以很功利,也可以纯属悦己,都行。
关键是你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读书,读来干什么。
光读书,本来就不能改变命运。
真正改变命运的,是读完书后,有所进益,有所思有所得,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检验书中内容的对错,好的继续保持,错的修正后也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
拿我个人来说,有段时间挺压抑,被友人安利看了本《观鹤笔记》,就是本普通的古代言情小说,但作者塑造了一个有君子气节的男主,让他在经历了诸多苦难后,还能继续坚守心中所愿。看完我又瞬间觉得,和男主遭遇比起来,我这点小事简直不值得难过。读这种书时,我就是纯粹打发时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再说看的《PDCA循环工作法》、《把24小时装进钱包》、《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这类工具书时,我就会很功利地去拆解书中内容,把值得实践的拿来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落地、去执行,进而判断是否对自己有益。
过程虽然有好有坏,但结果确实受益匪浅。
到这里,我的观点表达完了,又回到最初的问题:
对你来说,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