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世界上最伤人的误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误会》笔记2
父母和子女的误会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伤害感”。
伤害感,是一种情感体验,实际上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这种感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误会主要在于:父母认为他们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但是在给的过程中,因为方式不恰当,让孩子体会到了强烈的“被伤害的感觉”。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孩子的“痛”,是一种自己无法面对的被否定感。如果承认孩子痛了,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他们会本能地抗拒。可是这种抗拒在孩子眼里,就是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否定,是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所以,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逐渐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
控制所带来的体验感一定不是舒适的,因为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掌控感,都希望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这是人的基本天性,但很显然,被控制与人的天性是完全冲突的。
人生最宝贵的经验,需要“传授”给孩子吗?
当父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其实是无意识地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了,换言之,这种想法的潜台词可能是:父母相比较孩子,是更高明,懂得更多道理的,所以孩子是需要被父母传授经验的——这个想法一般是存在于潜意识中,可能大部分父母并未仔细斟酌过,它的存在是一种习惯性的认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从内心深处就认为自己高于孩子,那么在和孩子的实际相处中,恐怕就很难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格独立的人,自然也就容易入侵孩子的心理边界。
人格的确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但是两者却无法分开讨论,没有人能统计出人格中有多少受到先天影响,它的比例是多少,程度是多少,只能说两者都对人格有影响,而且是互相影响。所以,把一个人的人格完全推给先天因素本身就不科学。
一个人的先天基因除了物理方面无法改变的成分,还包括“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同样的基因链,在不同的养育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会被充分地表达,而有的则会“萎缩”。所以,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加不能忽视。
当家长从内心深处就对孩子不信任时,怎么可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呢?人是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动物,家长的潜意识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坚定的暗示,并为孩子的人格塑形。
父母与子女的误会在于双方不能互相理解,而在父母抚育孩子的方式中,有很多是父母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知道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却不知道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正确的应用方式,所以才会在无意中给孩子“伤害性体验”,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细细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