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始,再完成,后完美

今天,聊一个能立即改变你行动模式的思维:

先开始,再完成,后完美。

身边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头脑聪明,能力不差,却总在起跑线前反复徘徊。

他们收集了无数资料,设想了各种方案,笔记做得工工整整,却始终无法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为什么?

因为他们困在了一个思维误区里:必须想清楚所有细节,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开始。

其实,所有真正做成事的人,都是先扣动扳机,再瞄准目标。

看过一位出版了五本畅销书的作家。他分享写作秘诀:

不是等灵感降临,而是每天雷打不动地打开文档,然后就开始写。有时写出来的东西确实很烂,但更多时候,写着写着,那些生动的句子就自己跑出来了。

他的书稿从来不是一气呵成的完美作品。第一版通常杂乱无章,第二版勉强能看,第三版才开始有模有样。到了交稿前,已经修改了十几遍。

这就是创造的真相:

你不是在开始前就想明白一切,而是在行动中逐渐看清方向。

那些你羡慕的创业者,他们的第一个产品通常简陋得可笑;那些你仰望的艺术家,他们的早期作品可能羞于示人;那些你佩服的演讲者,第一次登台时可能双腿发抖、语无伦次。

区别不在于他们起点多高,而在于他们接受了一个事实:

笨拙的开始,胜过完美的设想。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步,把“开始”的门槛降到最低。

想健身,不要想着需要办健身卡、买专业的装备。先从晨跑开始。

想学英语,不要急着报昂贵的课程。每天通勤时听十分钟播客,记住三个新单词。

很多人分享运动的习惯,秘诀就是:只要求自己穿上运动鞋。一旦鞋子穿好了,出去走几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而往往走几步后,就会想:“既然都出来了,不如跑一会”。

第二步,完成优于完美。

完成,意味着你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获得了真实的反馈。

而完美,往往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

APP开发领域有个很实用的概念:最小可行产品。意思是先做出一个具备核心功能的简单版本,快速推向市场,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

由此,你的每一个目标,都可以看作一个“最小可行产品”。

第三步,在完成的基础上追求完美。

完美是过程的终点,而非起点。

就像雕刻,你先要有一块粗糙的石料,才能慢慢雕琢成精美的塑像。

如果你非要等找到一块天生就完美的石头,可能永远都等不到。

完美是迭代出来的,不是一次性实现的。

无论写文章、做项目,先要求自己快速完成一个“粗糙的完整版”,然后再回过头来反复打磨。

你会发现,当你已经有了一个完成的东西,后续的优化会变得具体而明确。

你知道该在哪里用力,该忽略哪些细节。而不是像开始时那样,面对一片虚空,不知所措。

更深一层看,“先开始”的本质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不可能在起点就看到终点的全貌。

就像在雾中开车,你只能看清前方五十米的路。但只要你持续开下去,接下来的五十米就会变得清晰。就这样一段接一段,最终抵达目的地。

那些等待“万事俱备”的人,其实是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完美时刻。

那些先开始的人,已经在过程中获得了应对问题的能力,发现了原本看不见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某个目标做准备,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能开始的最小一步是什么?

是写下文章的第一个句子,是做出商业计划书的第一页,是打个电话咨询相关信息,还是简单地整理书桌,为学习创造空间……

无论这个第一步多么微小,重要的是:立刻去做。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此刻就能开始。

粗糙的开始,远胜于永远停留在脑海中的完美蓝图。

真实的创造,哪怕充满瑕疵,也是有生命的,会成长的;想象中的完美,永远只是海市蜃楼。

只有开始,你才真正进入了游戏的赛场,而不是永远做个场外的旁观者。

记住这个简单的公式:先开始,再完成,后完美。大胆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