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模型为产品设计提供支撑。
人物模型是组合出来的,也称为“合成用户模型”。人物模型帮助确定产品的功能及行为,确保设计流程的每一步骤都以用户为中心。
人物模型的力量-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最佳方式,为具有特定需求的特定个体类型设计
1)关键在于要选择正确的设计对象,即能代表最广大关键人群需求的用户(3-2),将这些个体进行优先级排序,确保满足最重要人群需求的同时,不会损害次重要需求的个体需求。
2)解决产品开发中的一下三个问题:
弹性用户:缺乏对用户的准确了解会导致产品功能定位不清晰。
自我参考设计:设计者或开发人员将自己的目标、动机、技巧和心理模型带入产品设计。
边缘功能设计:设计和编程时,必须考虑到边缘功能(偶尔发生但不经常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但绝不应当成设计的重点,也可以很清晰地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
3)任意扩展产品功能,涵盖很多受众时,只会增加所有用户的认知负担及导航成本。能够取悦某些用户的功能设置可能会对其他用户造成困扰

今天软件设计也医院,企图满足过多的用户,结果导致满意度下降。
人物模型为不同类型用户及其不同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交流手段,有助于帮助设计师决策哪些用户最为重要,从而在形式和行为上做出满足符合他们的设计。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数字产品和软件的设计开发。
4)人物模型目标(动机)可以帮助设计师去理解用户执行任务的原因,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可以改进甚至是消除某些不必要的任务,但同时能完成相同的目标。
5)创建既有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同时,创建不同于用顾客角色的户人物模型(“反任务模型“)同样对产品设计有帮助。
6)人物模型作为最合适定义产品并让开发过程清晰化的模型



研究阶段,可以使用市场划分限制目标市场的人物模型范围。然而,市场划分和人物模型之间很少——对应
人物模型作为设计工具的优势

人物模型不是要创建一般性用户,而是确定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确定性的行为模式。
三个不同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过程:
·为本能而设计:
是指设计初见产品时的感受,此时还没有与产品进行交互。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动作。
本能设计实际上是为情感设计在特定情况下引起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反应,而不只是美学设计。
·为行为而设计:
为行为而设计是指设计出的行为可以补充用户自己行为、隐含假设和心理模型的产品行为。
设计三次理论中,日常行为设计是交互设计的主要关注点
·为反思而设计:
反思层次设计意味着打造长期的产品关系。
产品有真正的使用目的和功能之间保持平衡,就更难了。
如果某个产品或服务的设计满足了用户的目标和动机,甚至超越产品的主要目标,而用户以某种方式通过个人或文化关系与产品联系起来,则引发具有反思意义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很多。
8)用户目标的三种类型
用户想要怎样的感觉——体验目标(本能层次)
用户想做什么——最终目标(行为层次)
用户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目标(反思层次)

目标类型:

成功的产品首先要满足用户目标。
设计产品需要考虑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产品实际用户的目标,而不是购买者或者开发者的目标。
与产品交互的是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公司或者经销商。
9)设计原则
不要让用户觉得自己愚笨
10)构造人物模型

Step3: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

本例来源于一家网店。访谈对象映射到行为轴上。每位访谈者在轴上的位置是否精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主体在多个轴上的聚集情况指明了显著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