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完早餐,去教室的路上。和闺密聊着,申请夏令营的事。闺密说,投一投北京理工吧,好歹人家是个理工大学。
是啊,在师范院校待了3年,已经忘记了可以看见很多男生的情形了。
突然想到,这个二十出头的年纪,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我都处于一个稍显尴尬的状态。
高中纯粹的理科生,大学选了个男女比例1:8的师范院校,爱情还没出现就被扼杀在萌芽了。
日常被秀恩爱的也就算了,时不时朋友圈还能看到昔日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
之前看,大三女子回家过年10天被安排8门相亲的新闻,老妈在一旁一边暗自好笑,一般“委婉”地表达我的人生大事可以考虑的想法。
有个室友兼死党说,父母都是这样,大学以前绝对不让谈恋爱,可又巴不得大学一毕业就可以把婚都结了。
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友情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只求一个能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聊八卦的人就好;大学之后,好像这些事,一个人做也没什么不好,想找的朋友更多的是希望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有共同努力的愿望。
似乎,自己的大学阶段也有几个这样的朋友。
但是,之前的友情呢,如何维护?
有人说,人生就是列车,车上的人上了又下,下了又下,陪你到终点的寥寥无几。
二十岁出头的自己,真的很尴尬啊,一方面担心照顾不好新上车的人,费尽心思想要靠近;另一方面,又不想让老乘客过早下课,想要抓住。
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起曾经在同一个教室里唱过“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的人,一起在同一个操场上做着曾经以为很傻的体操的人,一起在同一个时刻说着梦想泪流满面的人,一起看着三月的风约定要去放风筝的人,一起勾勒未来画影约定有酒有故事的人,好多已经渐行渐远。
可是,真的很奇怪,他们的身影约发模糊,当初的画面却越发清晰。可能,当初的约定定会承兑,只是再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也再不是当初约定的时期而已。
约定还是那个约定,只是从两个人的变成了一个人的。
还好,我的车上,还有些人一直从未离开。
即使很久不联系,我也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几个人不会忘记我。
哪怕有一天,我丢了自己,他们也能很镇静地和我说“别怕,我记得,我陪你一起找回来。”
我想,如果我真的把自己弄丢了,能帮我找回来的,还有父母吧。
父母总是喜欢絮叨。
“我在你这个年纪已经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人生的第一台自行车了。”
“你看,我同事X姐的儿子,现在在一汽一个月有5000+的工资”
“XX家的那个姐姐考上研究生了,现在又自己找了个实习。”
我也想早日工作,补贴家用,不想要二十的年纪了没月还指着爸妈给寄生活费。
说真的,大一第一个月生活费花光了,家里打电话来,和爸妈说打生活费的时候,我紧张了好久,刚说完,我就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哭,莫名的。
后来,在学校里做着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做办公室助理,轻轨一个小时去发传单,帮别人修改文字。
挣得也不多,只知道用这钱给爸妈买东西的时候,心里特别自豪。
现在,大三下学期了,一周就两天有课。身边好多同学都找了实习,一个月工资怎么也有500+。
我也去过,在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工作干了几天,也算是和专业相关。可学校这边总有各种事情耽误,一会儿之前给导师做的项目需要修改,一会儿组织年级活动,一会儿老师要调课。
加之,那家公司规模确实不大,我的工作就是整理求职者简历资料,预约面试,我有过办公室助理的工作经验,核心业务不到两天就都熟络了,对喜欢挑战的我,准时枯燥了些。
最主要的是,那家公司说第一个月实习培训,没有薪资,我当时也同意了,想着出来学习总是好的。然而,那家公司夸大了自己的业务规模,也并没有给我培训,一点小业务,全是自己摸索。
感觉自己有些受到了“欺骗”,第二周早上和他们谈说想离开,那天做完工作我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其实,后来想明白了,我不找实习,复习复习专业课才是正道。即使保研夏令营一个没要我,毕业了我和其他人的竞争优势可以体现在专业知识上啊,多学习总是没错的。
这样一来,我就又回归了最初的“啃老”模式。
不过和爸妈谈过,他们也表示理解。
这篇文章,我很早就想这了。觉得二十出头的年纪着实有些尴尬。
但不知道为什么,写到结尾,发现原来我的二十出头也不是那么尴尬啊。
可能是觉得尴尬久了,习惯了,或是想开了,也就不那么尴尬了吧。
你呢,有觉得二十出头的年纪尴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