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了,大堵车……”
我连忙将视线收回,看向同事小林。只见小林目视前方,情绪稳定,面部祥和,稍后,翻出一本书就看了起来。
这氛围,让我颇为诧异。
记得上次大堵车时,因为赶时间,血气方刚却性子暴躁的他硬是在车里狂摁喇叭,同时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甚至打开车门,不顾形象地一脚踢上前面车辆的左后轮,好在对方车门没打开,否则,不敢想象。
“怎么啦,一直盯着我?”
我有点尴尬,但还是问了一句:“你变了,怎么做到的?”
他略微一愣但马上反应了过来,说:“正念。”
“正念?”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接过他递过来的一本书:淡蓝色的封面,洋溢着宁静的气息,书名是《正念之旅》。
随意却恰到好处的几行醒目文字,瞬间锁定了我的目光,也攥紧了我的心:从0到1,正念比你想得更简单;走进正念,有效解决职场、护理、成长中的常见压力与情绪难题;愿我们在动荡而喧嚣的世界中,享有平静、专注和幸福;
……
本书作者皮特·伊科诺穆,是罗格斯大学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生院副教授,指导应用心理学的学术课程,从事认知和行为疗法临床实践。在多元文化心理学、循证治疗等领域开展多年研究,作者还是禅宗弟子,跟随罗伯特·肯尼迪禅师习禅,造诣深厚。
《正念之旅》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疏解压力,提高专注力、自制力和记忆力,增强自信心,最终,让读者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情绪管理,获得快乐与平和。
那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走进正念,找回鲜活的自己。
一、我们向来心猿意马,凡事评判
日常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
在吃饭的时候,不是评价饭菜的可口程度就是东拉西扯地海阔天空;
在洗衣的时候,也会抱怨衣服太脏太重自己太累从而心情一团糟;
在做的事情还没处理好,便又心事重重心急忙慌地懊恼或担心另一件已经发生了或将要发生的事;
……
我们总是心猿意马,明明做着这件事,却把心思放在另一件甚至更多的事上。
确实,在这个忙碌、喧嚣又不确定的世界里,强烈的生存本能总能把我们拽入无休无止的自动反应里,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便不受控制地对任何事情斤斤计较、评判、患得患失。
正因如此,我们才陷入烦躁焦灼的情绪里,横冲直撞、不得安生,过着差强人意、毫无品质可言的生活。
那么,怎么办呢?
二、走进正念,让自己鲜活
我们之所以没能过上品质生活,究其原因,无非是生活压力太大,进而情绪波动也大。
如果能够解决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各种情绪问题,品质生活也许就能自然而然地唾手可得。
王安石在《答王深甫书》中这样说: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意思就是已经过去的事,虽然来不及匡正,但却可以为未发生的事提供借鉴和教训。可见,“活在当下”,何其重要。
而“活在当下”,就是正念其一。
什么是正念?
西方正念第一代导师乔·卡巴金这样定义:正念就是有目的地行动、活在当下、不评判。
通俗点说,正念意味着要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不作任何评判,做任何事都要带着动机和目的。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仔细思考并明白自己的动机,而且不再带有任何评判思维,就不会抓住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放,也不会为已经发生了或者还未发生的事情去瞎操心,而会好好地将当下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惬意与痛苦。没有谁喜欢生活在他人的评判之下。所以,一旦人们走进正念,就会变得客观公正,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更容易建立并强化充满爱与关怀的关系,而情绪呢,便也自然而然地稳定且平和。
所以,正念是一种活出生活品质的方式与态度。
三、正念是可以练习的,
也许有人说,自己的情绪就是糟糕,习惯就是难以扭转,就是做不到进入正念。
不要紧,正念是可以练习的。
首先, 我们要明白,正念练习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
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即使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满意,正念练习也可以提升你的生命品质,有助于减少压力,提高专注力、自制力、记忆力,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如果你有精神健康方面的困扰,像是焦虑或抑郁,便能帮助你改善自尊心、自信心,修复心理创伤并帮助你管理好你可能有的各种负面情绪。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培养正念练习,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心理灵活性,认知灵活性。
心理灵活性是觉知你的情绪,认知灵活性是觉知你的想法。而觉知情绪与想法则为正念练习创造了必要的开放性,进而开放性与觉知力不仅能让我们分清正负面情绪还能做到不带评判却带着动机开展行动。
再次,正念练习的频率与程度视自己的舒适而定,不必过于焦灼,正念练习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装备或付任何昂贵的会费,随时随地都能进行。
我们要记住,正念练习旨在缓解痛苦和恐惧、培养好奇心、保持耐心,所以哪怕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失败练不下去了,也要有所期待。
当正念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做任何事情就都会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而然,整个人都平和起来。
写在最后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计十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正念到底是什么,正念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同时学会如何用正念管理焦虑、愤怒等情绪;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正念练习带来的更高层次的核心好处,如感恩、快乐、平和、仁慈。几乎每个章节都配有相应练习,以帮助读者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最终获得正念的能力。
正念练习早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由西方当代正念大师将自己的所学所修,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千千万万的人看清生命的实相、疗愈人类共通的痛苦。
正念虽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渊源却并非源自佛教却起源于我因,难怪西方第一代正念导师、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在首都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开场就说:我,一个西方人,怎么可以在这里跟你们讲正念,正念是流淌在你们的血液里、刻在你们的骨子里的。
那就让我们整合正念的中国元素,挖掘中国的正念之根,成为一个个鲜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