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结果,等着“揭秘”的看客和摇旗呐喊的“慷慨志士们”会不会很失望?
身为记者,不经调查,直接从网络下载记录便发布新闻,这和地摊儿式的公号文作者有什么区别?
前段时间,简书有位作者写了“爷爷叔叔光溜溜”的文章,我的留言“真相未明,冷静观察”被作者斥为“三观不正”,她认为自己是个呼唤公平正义的斗士。
放眼网络各平台,就在一个星期前,同这位作者一样的“正义之士”可谓多如牛毛,他们转载别人的转载,呐喊别人的呐喊。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激动之余,把虐童情色旧闻都挖了出来。
这些人真的是爱孩子吗?我看未必。有些爆文,其实是打着爱孩子旗号,吸引眼球的。满篇“猥亵”、“脱光”、“肛裂”等字眼便是证据! 他们是为孩子呐喊,还是为自己吸粉? 吃瓜不吃瓜的,都能看得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条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被踩到脚下。而另一条旧则“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则因网络的便捷而得以奉行不悖。越是恶意的,猥琐的,越传得神速。
看热闹不嫌事儿大。闲人闲得太久,恨不得卫星撞地球,手机在手,什么刺激转发什么。写文的人则渴望被关注,笔墨在握,什么吸睛写什么。
写作群众化低端化的当下,传播渠道便利快捷,信息的准确度却大大降低了。在写手遍地开花的新媒体时代,打开手机,搜索一下,动动手指造出一篇新闻、爆文已经不是神话。
专业记者都靠网络下载编发新闻,那么其他的普通写手和转发者,有几个会去实地调查?多数人的心态是恨不得事情再震撼一些,内容更劲爆甚至黄暴一些。
有文字起,从来不缺猥琐的读者,有些人对丑闻的趣味犹如苍蝇对臭鸡蛋的渴望,恨不得每个新闻后都有情色都有大boss。
在每个沸沸扬扬的热点话题面前,我们为什么都变成了孩子,如此轻信? 我们几十年历练得来的成熟和冷静,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难道是对文字的盲目崇拜? 或许有道理。当流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眼前,人们变得毫无判断力,宁信其有,不再警惕。尤其当它们被某些名人包装在公号里,以精美爽文形式出现时,读者更容易为其文字所激扬,对文章内容深信不疑。
那些写“叔叔爷爷光溜溜”的作者,那些记者,那些大v们,你渲染后的文字对孩子以及家长造成的危害,和你痛恨的猥亵者们又有什么区别?
以为拿起笔就是鲁迅,就可以口诛笔伐的人,是否该向有风骨的前辈文人学学铁肩担道义,求真务实的精神? 拿未经查实的网络聊天或视频做依据,文章写得再铿锵,也只是舞台上的耍花枪,经不起轻轻的一掌。
每次辟谣之后,我们就会后悔(也有怀疑主义者坚信真相被掩盖,真期待他们拿证据说话),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不被谣言蛊惑?
谣言是化妆高手,常常混杂在各种话题中,抓着人们的痛点泪点,戴着正义的面具出现,稍有不慎就会中招。
怎么办?冷静观察。面对一个扑面而来的话题,尤其是敏感话题,当我们冲动地准备转发或跟风时,不妨冷静一下,查一查文章的来源,查查事实依据。或者直接去问作者,是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我问过,要么不搭理要么屏蔽我,这样的文十有八九是水文)
还有一个办法,把那些煽情的,激愤的文字去掉,看看这篇文章还剩什么?这时我们会发现激动我们的往往不是新闻本身,而是那些精心包装的文字!
网络错综复杂,人心日益浮躁,一切甚嚣尘上的严肃的或悲剧的热闹事件,都可能被戏子拿来做表演的素材,作为观众,我们真的不必急着去互动,更不要做扩音器传声筒,危及自己心脏事小,扰乱大众视听则遗害无穷。
舆论监督是一把利刃,用得好,利国利民。用得不好,落入唯恐天下不乱的喷子手中,就可能变成杀人剑,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