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对分课堂
诠释: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责任共担,它的基本操作是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过程,具体体现就是精讲、独学、讨论、对话4个步骤,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全面健康的个性发展。
“讲授”时间10分钟,最多15分钟;只讲解框架、重点和难点,只有精讲了且留白了,才能达到“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这个要求。它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学科知识及学科知识下的教学经验,为此,它是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杠杆!
“独学”可以是5分钟,也可以是8分钟、10分钟 ,它是基于上一个环节老师讲完之后给学生消化的时间,这是对学课堂的关键!它的内容可以是老师上一环节讲解的内容,也可以是讲解内容之下的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宗旨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且能让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得以体现,学生跟据内容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成果。“什么最喜欢?什么最清楚?什么不明白?”这就是成果梳理的三个角度。
“讨论”小组化,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不参与,听学生讨论,听学生是否将自己精讲留白的内容有所补充。这个环节是基于上一环节让学生输出学习成果,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完善学习成果。其实,课堂让学生讨论并不稀奇,学生不愿、不会讨论,讨论效果不好,讨论耗时完不成进度等这些现状我们也并不稀奇,这些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因为我们压抑了学生,所以没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因为我们低估了学生,所以没看到学生的潜力;因为我们为难了学生 ,所以没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错怪了学生,所以没认识学生向学的动力。我们稀奇的是如何让讨论真实发生!你是否用心组建每一个小组?小组成员ABBC,即学优生1个、中等生2个、学困生1个;你是否给学生创设独学的空间时间和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在我们喋喋不休的背后,是控制欲与权利欲的扩张,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侵犯。你是否有“什么最喜欢?什么最清楚?什么不明白?”之类的让学生可见易操作的成果梳理角度?是我们,好心的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纠正错误的机会,也因而剥夺了他们培养能力的机会。
“对话”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
学习是需要犯错误的,能力就是在应对错误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制造大量犯小错误并迅速更正的机会。
想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就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错误、暴露错误,并在观点交锋与思想碰撞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关注学生的学是课堂改革的核心目标,学什么、怎么学同等重要,“对分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怎么学,是课堂改革的一项工具,链接我们的课堂改革:“学习任务”对接的是“学什么”,“小组合作”对接的是“怎么学”。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独学之上,且有可视化易操作的学习成果要求,否则就是压抑、低估、为难学生,最后导致错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不让一个学生边缘化,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