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个好妈妈可不容易 - 草稿 - 草稿

妈妈说“这个学期你好好学习,好好努力,然后把成绩追上去。”

孩子也下定决心说:“好!妈妈,我这个学期一定好好学!”

这段对话,是每一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要对家里三个孩子说的话,相信有很多的妈妈也和我一样说过。

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上去。这时候,作为妈妈我感觉有失望、有内疚,而孩子也很沮丧。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早上,我在樊登读书听到一本书《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让我陷入思考中……

书中讲到:实际上这里边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努力是什么?

努力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努力是我们在整个学龄期要去培养的学习能力的目标。

它是一个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个目标简单粗暴地直接当成要求提给孩子,告诉孩子你要努力,而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大人和孩子都会陷入到这种无助的状态中。

其实每个家长都不缺少爱,但是缺少方法。每个孩子也都不缺少想要学好的愿望,但他也缺少方法。

所以,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找到方法,付出行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可是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信心?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

首先在找方法之前,我们就需要看到孩子在当前的学习下,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理解了他,我们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用合适的方法帮孩子解决问题。

在找到方法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学习中的三大困境:

1.认知神经上的困境。

你会发现孩子有个特点,他学习的时候会磨蹭、会走神,然后家长跟他讲说,你别磨蹭,别走神,孩子却做不到。

比如我在陪儿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儿子一会儿说喝水,一会儿说上厕所,一会儿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各种各样的磨蹭,怎么说他都不听。一再说“别磨蹭,别马虎,别走神。”根本没用。

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它有好多项功能,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它听不懂‘别’,听不懂‘不’。”

比如,你去餐馆点餐,你跟服务员说:“给我来个菜,不要青椒,不要土豆,不要西红柿,不要牛肉,不要胡萝卜。”服务员问你:“啥?那你要啥呀?”

还比如说,你要去讲一个报告,这时候你有点紧张,你如果对自己说:“别紧张!别紧张!别紧张!”你会发现你听不到那个“别”,你只听到两个字:“紧张”。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孩子坐着学习之前,就得去问他一句话:“要不要去喝个水?上个厕所?”孩子说:“我要去。”结果回来学习他就专心了。

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削铅笔,把那铅笔削了又削,那你不能说不让他削铅笔。你如果跟孩子生气说:“能不能别老一学习就削铅笔,不许削,就这么写。”

孩子就有一种办法,他为了证明这个没削的铅笔写不好,他会把字写得又粗又难看,又慢。所以,我们跟孩子说的不是“别削铅笔”,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期望是啥?我们是希望孩子学习的时候,不为铅笔所苦恼,他把铅笔都准备好。

如果第一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第二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等到第三天,你就不能等到他又削铅笔你才生气。你要在第三天之前就要去琢磨,估计今天还会削铅笔。那今天学习之前你就要跟孩子讲:“孩子,我看到你昨天削铅笔,前天又削铅笔,那个铅笔长短粗细很重要吗?”

孩子说:“对,铅笔削得好就能写得好。”

你说:“好,那学习之前你自己削铅笔,削几支够?”

孩子说:“我估计得5支。”

你说:“好,你自己削5支,削到长短粗细你都觉得最合适。”

这孩子就削,等他把5支铅笔都削好了,自己看看合适,他一会儿就写得又快又好了。

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孩子的困境是什么。他的大脑神经兴奋功能强,抑制功能弱,他会走神,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帮他找到办法,增强这种管理事务的能力,让孩子神经能够越来越集中在学习上。

而不是把“别磨蹭”“别走神”总挂在嘴边,而是出现什么问题就帮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孩子本能方面的困境。

什么是孩子的本能呢?

所有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反馈模式,一种叫快反馈,游戏就是快反馈模式,每一关都会及时反馈,激励。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快的反馈模式的时候,他的大脑就很难接受另外一种反馈模式,就是延迟反馈、慢反馈的模式。

就是我们看到的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而不喜欢学习

慢反馈就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很多的反馈都是这样的模式。

比如玩多米诺骨牌游戏,把木板一块一块地搭过去,搭了那么长,中间没有反馈,但最后那一刻,他站那朝那看:“哇,好大的一个工程。”他从第一块开始去推倒,“哗啦哗啦哗啦”整个倒成一片的时候,孩子说:“好有成就感。”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生活中去体会这种慢反馈。

如果孩子他知道他作出的行为暂时得不到反馈,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得到,得到的时候很幸福,在坚持这种行为的过程中,他就不着急,下次他就能够适应这种慢反馈的模式。

放到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去学习这种慢反馈的模式。

比如,孩子他一下要做50道口算题,他一口气做不下来,孩子完成起来好困难,怎么办?

我们可以把50道口算题分成5份,每次做10道,这边写上数字“1、2、3、4、5”,代表5个任务。

集中精力去做第一行的10道题,集中精力做完10道以后,做完了记个时间,把第一个任务打勾“完成”,是不是快反馈行为?看到完成的结果。

然后开始做第二行的任务,第二行10个口算题做完以后再过来打勾“完成”。所以,我们把一个大的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孩子发现每个10道题做起来都不难,这是快反馈。

5个都打完勾以后,孩子再看那张口算纸的时候发现,心里边给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勾,我都完成了。而且我们会发现,原来可能要40分钟才能完成50道口算题,分成5段以后,发现10分钟,包括打勾的时间,全都完成了。

孩子慢慢也就知道,虽然50道口算题那么多,但是现在我只要开始做,每做完一个都很幸福,最后都完成的时候,我会收获一个大大的幸福。孩子再面对口算题这个慢反馈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难。

这个方法叫目标分解法。如果太难就把任务分解,分解成他的快反馈的模式,努努力就能完成一个,完成就有成就感。孩子在完成目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能行”,他就有了一个大大的反馈,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慢反馈的乐趣,孩子才能学会坚持。所以,在本能方面去理解,他做不到是因为这东西反馈太慢了。

3.第三个困境跟家长有关,是什么呢?

就是家长在教育模式上带来的。有的时候家长陪孩子学习,孩子磨蹭、孩子慢,家长就会急,然后打、骂、吼、咆哮就都跟上来了。

孩子面对的第三个困境,其实是教育的困境。当我学习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打、骂、吼,我就会变笨,我就会变得更加不能思考。所以需要父母去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碰到孩子的难,不是简单粗暴地让他去做到,他做不到我们去骂他。而是我们要去看到孩子难在哪儿,帮他看到他的难,看到他在认知上有什么难,方法上有什么难,能力上有什么难,帮他找到办法,把这个难解决掉,你看到孩子他就不难了,他就实现了他认知的升级。

我们家长要是理解孩子有这样的困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陪他学习的时候,你的状态就变了。

以前他一不学习,你就会说:“你怎么这样。”可今天他一不学习的时候,你就要抱着好奇心去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到底哪块碰到了困难?这个困难该怎么去解决呢?”你发现,从指责是不是变成了好奇?从为什么这样做得不好,变成了如何能够做得好,你就去找办法了。

现在知道了困扰孩子的几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找方法的时候了,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问题呢?

敬请期待下一篇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