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读阳明先生《答伦彦式书》
原文:答伦彦式 辛巳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卷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 ”,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祇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濂溪所谓“主静 ”,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齐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
心得感悟:
1、动和静不在于其表象,而在于起心动念。
如果为了追求表象而去刻意追求静,本身即已是动了。而为了追求目标去行动,可能会犯错误,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行动,那就是“废其用”了,不可足取。
2、动和静都是为了追求理想和目标,称为集义。
而如果方向明确,静是为了更好思考战略方向,动是为了更好去行动完成目标,动静皆为定也,定才是要去修练体会的。
3、动和静不要只看表象,可以从是否遵循天理来区分。
天理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即良知。如果循天理了,哪怕是吃喝应酬也是静的方式;遵从本能的欲望就是动了,而哪怕是刻意静坐忘记烦恼,但是只要心中还有本能欲望,那还是动了。因此,做任何事还是要“循天理而为“,则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至于迷失自我。当今社会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而企业人受到的外界干扰因素也是非常之多,如果一味随波逐流、追求名利,只会失去方向走更多的弯路甚至失败。而我们唯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定方向不动摇,才能静而生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