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一个孩子悲愤说“我不想努力了,努力有什么用,那么痛苦,努力我还是这样,前三十名依然不是我,因为我努力了,他们也在努力啊.”
单独拉出来这句话,似乎很正确,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心声。这个理论下很容易就陷入无望,生活无望,前途无望,只剩悲凉与无力。但细想就很容易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正确的地方,也是它逻辑性出错的地方。
努力有什么用,努力是痛苦,痛苦过后我依然在这个位置,还不如不努力不承受痛苦。它的逻辑错误在于,过高估计自己,又同时带着假设、自卑、无望与放弃。"我努力了,他们也在努力",这个不是新发现,这个是借口,借口我努力无用。这个世界不会说,谁走的慢,就让其他人停下来等着,待慢的那个追赶上来,大家再一起继续前行,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除去不可忽视的天赋,他人用了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不敢懈怠,保持了今天的水平,而你想用一个假期的努力就赶超别人、或者幻想别人不努力,这心理不但高估了自己还假定了一个不存在的现实,面对明摆着的结果只能痛苦。我努力了,努力了一个假期,我就该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超越我的预期,不是说努力就有收获吗?不是啊,孩子,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啊,只是想一时努力,就要超越了他人,除了童话故事中及魔幻中有超能力的人可以,普通平凡的人们都是靠一点一滴拼杀才能做到的。
大概所有都是源于太痛苦了,想就此撒手算了。看不到希望,一点一滴的挣扎着的痛苦,不如一下子放弃到底的痛苦来的舒服。通常鸡汤文都会说,伤痛,让人成长,伤痛让人奋起。但事实好像,让人成长的不是伤痛,让人奋起的也不是伤痛,更多的人在伤痛上任由痛着,做着似乎在努力,实际在逃避痛苦的事情,不带心,不带脑子,只带着躯壳。
似乎明白自己读历史,经常到了某个点读不下去的原因了。太痛恨其中的人物了,明明知道前方的路是错的、是毁灭性的,但身处其中的他们依然沿着错走下去。让外观历史的人着急痛恨。有时候就想,他们不懂么,他们难道不明白后果么,尤其是那些末代的皇帝,明知道前路死路一条,但就是不想去挣扎,宁愿缩头乌龟躲起来,假装一切都太平。比如南北宋之交的赵构,人人都知道要振兴国家,强大民族,鼓舞百姓士气,和金人斗争到底,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不知道,可是他不想,他只想安静的享受他的眼前,他才不管屈辱不屈辱,缩头乌龟的眼前快乐着很好。道理不懂么,他们?饱读圣贤诗书,不知道廉耻么,不知道玉汝于成么,不知道死于安乐么?知道,清楚地知道,但伤痛太痛了,不想挣扎了,就在眼前的安乐中死去吧,明天是什么,看不到,只看到今天,只要今天不痛苦就为大安。
有没有严格的心理学来证明,痛,并不是所有人奋起的条件,我不知道。但我自己感觉,我们长期貌似被误导了,有种错误的认识,似乎痛,不是坏事,痛,可以让人成长,唯有痛了,才会刻骨铭心!尤其是大人们更是驾轻车就熟路地喜欢用痛,希望孩子长大。
痛, 刻骨铭心不假,但对很多人来说,痛,带来的是颓废,是更加无所适从。也许此刻最无用的一句话就是“痛啊,不怕,痛了就要努力了,痛了才知道该改变”。道理都懂,可这是人性,他有复杂性,不是懂了,痛了,就一定能奋起了!
痛,怕更加痛,不想努力过后得不到想要的而更痛,所以只想逃避,只想缩头来假装看不到,只想保持眼前的现实,这样也许痛苦就少一点。
突然似乎又明白了那个孩子所说的心理,突然觉得和她心理上相通了,我能做得也许并不是说教,我首先要做恰恰是对她心理的认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打着为她好而焦虑的去说教指责她了。虽然我有大量的事实和道理,换个角度可以告诉她,痛,不是奋起的条件,但也不是颓废沉沦荒度的借口。
努力了,向外比的时候,没用。每个人的天赋才能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长短处不一样,发力点不一样,向外比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终其一生努力,可能也成为不了某类人,即使如周瑜那样,也会悲愤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痛苦呐喊;但努力了,向内比,有用。努力了,把自己从糟糕的泥潭中一点点拔出来,一点点给自己希望,眼光不要去盯着已经走在康庄大道上的人看,盯着自己一点点的拔出的双脚,正视接纳眼前现实,那才是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