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得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概念是类比。
一、文字解释
1.为了向对方解释清楚未知的 X 或者为了理解尚处于未知的 X;去找一个与 X 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已经理解的 A 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X ≈ A;把 A (或 A 与 X 相似的地方) 解释清楚,于是 X 不言自明。
2.类比是我们在说明或理解时所使用的思维辅助工具。
3.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4.类比能产生“穿透表象看到本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图形解释
1.电子和生物系统
电脑绘图显示电子和生物系统之间的比较显示出相似的组件在不同级别的复杂性。
例如个人电脑可以被视为大致相当于一个生物体的细胞和计算机的各个组件为细胞的基因代码。
2.时间就是金钱
3.大象的身体部位与记忆中的事物
三、例证
1.为了弄清某种新药物在人类身上的效用和反应如何,往往是用某类动物个体来做试验,然后通过类比求得答案。
2.鸡蛋与地球。
小学教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得小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谁有能力劈开地球看看呢?
中学教师用太阳系的构造类比原子的内部构造,使得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拥有足以观察原子内部构造的场离子显微镜的。
更为神奇的是,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一个无法通过个体体验来获得的经验知识——太阳系的构造。
3.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4.科学由什么组成。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
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5.逃逸速度与财务自由。
物理有个重要的概念,“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又叫做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
运用之前对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圆周率等等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是 7.9 km/s —— 用这个起始速度发射,航天器可以环绕地球飞行;
若是起始速度超过 11.2 km/s,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那么航天器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离地球……
第三宇宙速度,16.7 km/s,可以让航天器飞离太阳系,
第四宇宙速度,大约应该是 52.5 km/s,能飞离银河系。
赚钱一定要快,想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出去,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
形象点地讲:
赚钱慢是一种罪,原罪。
因为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你赚钱少、赚钱慢,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主要包括:
无继承资产、债务与利息、欺骗与背叛、间或一定发生的灾难、税务与保险、必需品开支。
6.写作就像憋尿,水喝得多了,自然就出来了。
7.人脑与电脑。
如果你买回来一台计算机,打开包装箱才发现厂商并没有提供详尽的说明书,你是不是会多少有点崩溃呢?
进而如果你发现那厂商竟然并不负责定期升级操作系统,你是不是会感觉快要疯掉了呢?
我们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计算机,“厂商”(我们的父母)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详尽的说明书,也并不负责定期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 —— 即便他们并非故意……
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IO 系统),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
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就好像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也很不一样。
有些人的中央处理器(头脑)更强大一些,有些人的内存容量(记忆力)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盘空间(笔记与藏书)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显示器(外表)更漂亮一点,有些人的打印机(写作能力)相对比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网卡(沟通能力)所以可以连网,有些人则不连网,有些人的带宽(沟通有效性)很足,有些人的带宽很小,有点人在互联网上(开放),有的人在局域网里(封闭)……
四、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把类比当作用来辅助理解的手段的时候,要关注“像”的地方 —— 这是重点;而不是“不像”的地方 —— 那不是重点。
2.刻意牢记:
类比的逻辑重点是“像”而不是“是”;
“≈” 并非 “=” 或者 “≡”;
3.对新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找类比,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4.面对新事物要告诫自己,暂时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不如没有类比,不恰当的类比会麻醉大脑,阻止有效思考。
5.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理解了“像”的部分之后,要继续探究那些“不像”的部分,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那些“不像”旧事物的部分。
6.慎重使用,因为类比是影响思维的,进而影响行动,而行动构成我们的生命。
7.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五、应用场景
1.依据类比而采用间接的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1950年代初,米勒通过类比设计了—个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他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加上了氢、氧、碳、氮等元素和甲烷、水,又模拟了风、雨、雷、电等原始大气环境。
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后,在容器里发现已形成了苷氨酸、甲氨酸等氨基酸。以后,别人用紫外线作能源,也得到了氨基酸。
1963年,波南·佩鲁马用电子束也做了同米勒相同的实验,形成了腺嘌呤核苷,为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迈进了一大步。
2.YC 创业课(CS183B) 中几乎所有的讲者都格外擅长类比。
1)用户就像鲨鱼,鲨鱼太笨了——乃至于你根本忽悠不了它,你就不能对着它挥舞红布(做斗牛士的动作),对鲨鱼来说,只有有肉吃和没肉吃的区别;
2)据说,幸福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自的不幸;在商业世界里不是这样的,我倒是认为所有的幸福公司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而所有不行的公司倒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没能脱离竞争的相同窘境;
3)把新用户比作约会对象,把老用户比作婚姻伴侣;
4)把有限的投资能力比作一张打不了几个洞的卡片;
5)打造一家公司,就像打造一个引擎;
6)用“编辑”(Editing)这个暗喻去形容所谓的管理:所以我在 Square 学到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编辑”的概念 —— 这是过去我在管理员工的 14 年经历中所遇到的关于如何看待(管理者)工作的最好隐喻(类比)。
我是得一,我们下个概念见。
连载文集已上线,我们一起打磨概念及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