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所有相对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拥有很强的组我驱动力。
若是无需鞭策,自己能够驱动自己,那该多厉害!
那么自我驱动力究竟来自何处呢?什么决定了我们“自我驱动力”的强弱呢?
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尴尬:
都听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前后十六年,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是全方位搞不定,听书读写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我是朝鲜族,有那么十来年,我生活在吉林省延边的朝鲜族自治州。在我们老家很多人都是天生的双语使用者,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智障的人。
更夸张的是(细想一下一点不夸张),在我们老家,若是你在街上看到一条狗,你对他说:“!!”他就摇着尾巴走过来了——这明显是朝鲜族的狗;钥匙他不理你,然后你就对他说:“过来,过来。”他就摇着尾巴走过来了,这明显是汉族狗咯。然后,无论你对他说“!!”还是“过来过来!”他都摇着尾巴走过来,这明显是“双语狗”了。
那么,现在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来了:
学好英语明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这么大比例?
我做过英语老师,对这个问提当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不过,说实话,也困扰了我很多年——因为总想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2011,我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教傻的。
2016年,我在网上的一次讲座,我给出了一个七年后琢磨出来的另一个解释:学英语,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也挺好,可没有的话也没关系。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少数人)最终学会了呢?对它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有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熟练了——想想看,这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吗?
学习外语方面,我个人天生条件真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我很久以前是唱歌跑调的(拿着吉他纠正了许多年才算勉强凑合)所以我在辨音方面一直很差,并且,我的语音短期记忆力很差,别人一边就能顺下来的曲调,我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反复记忆才行。你想,这对学习外语来得说多吃亏。
但就是一个条件天生这么差的人,在用英语方面毫不含糊。为什么呢?因为阅读是我的刚需,我就是痴迷于阅读,乃至于读书是我的最大的娱乐项目,超过影视。如果问我身上哪个部位残疾了最痛苦,肯定是眼睛瞎,因为无法在阅读了。
许多年前的一天,我决定此后虚构类的书籍我就只看影视了,而非虚构类的书籍,无论多么难搞,我都只读原版,绝不读译版。
这一下,用英文阅读,就成了我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于是,那么多年一直用过来。刚开始也费劲啊!可那一点麻烦挡不住我的。因为读完对我来说是刚需。正在争扎呢,有人叫我吃饭我都嫌麻烦。英语这东西我真的说不好。可你想,对于我来说,说英语不是刚需,读英语才是真正的刚需。
你看刚需多么重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再看看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分析,不善于思考的,他们不会去琢磨什么事情知道水落石出。可你善变也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
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经常有更优的决策);他们善于琢磨(也因此经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为什么呢?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饶地成长成那个样子呢?这个解释在这里依然合理: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是不能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受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像火,他们就像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正常的吗?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好像整个教育体制在这个能力上彻底失灵。可偏偏又有少部分人最终“无师自通”习得了这个能力。因为对那少部分人来说,“分析”就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为了满足这个刚需,需要他们学习什么他们就去学习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就克服什么;谁也拦不住,因为那是刚需。
上文里就有证明。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刚需。若是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会不断的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在思考,观察,分析,补充总结……这个过程很长,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好几年。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同学有一句著名的话: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一种“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吃饭”一样。
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当年我还在新东方的时候,捡到很多同时把这话当作俞敏洪给员工,给学生洗脑的工具而已。很多人不明白,在他们眼里所谓的“鸡汤”,其实常常是很朴素,很锋利的方法论——只不过“优秀”并不是他们的刚需,所以他们不可能达到优秀。于是体会不到那鸡汤的朴素与锋利,进而反向到达一种“自证预言”必然自证的境界。
对于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你去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是你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做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话,他们会很难受的,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很难受。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问这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什么是牛人?一般来讲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就习惯了。
就像那个著名的段子: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是你40岁了还一事无成,好消息是你40岁之后——就习惯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什么加上一个正确呢?因为有些刚需不会让人进步。很显然,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有吐槽的刚需,不抱怨他们就难受,再比如,我们身边很多人把“活在过去”当作刚需,他们好汉只提当年勇,总是哀叹世风日下,他们无法乐观的对待未来,当然也不可能活在未来……
我们已经知道:
大脑是可塑的,我们的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以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机理:
刚需塑造大脑。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然后,如何认知培养正确的刚需呢?下周说。
思考行动
有什么是你一直想学却没成功的?尽量都罗列出来。
相信我,几乎你罗列出来的每一项,背后起码都有一个“缺失的刚需”,否则你早就“翻山越岭”“不辞辛劳”“不屈不饶”“上下求索”的搞定了吧。
然后每一项仔细想想,那个缺席的刚需究竟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锁定这个刚需,认同那个刚需,把那个刚需植入到自己的脑中,重塑你的大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