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道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对百姓进行教育和规范。第一是德与礼,第二是政与刑。
德与礼
“道之以德”,用德行来引导,百姓看到上位者有德行,自然就跟着走。
古代讲德,代表为政者照顾百姓,百姓都喜欢政治领袖有德行。因为这对百姓而言是有利的。对百姓好且又有德,那百姓就会以领导者为榜样,这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所以“道之以德”还是可以做到的。它的根源就在于人天性就有一种向善的愿望,所以你有善,我跟你走,同时我行善的时候内心快乐。
行善让人内心快乐,同时也带给别人快乐。无形中,就产生爱的能量的传递,人们感受到他人带来的乐趣,由内而发,也想要向行善之人学习。
至于“齐之以礼”,因为礼乐教化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周公制礼作乐,使一个社会有礼和乐可以依循,作为行为的规则。孔子特别崇拜周公,就因为他把礼乐制作得非常完善。但是,春秋时候“礼坏乐崩”,所以我们看到,德治之后要配合礼;如果礼治还不行,就要法治了。
以德与礼治理百姓,让百姓有羞耻心,知道到由内而发,就会对自我有要求,遵守规则。
政与刑
法制社会,以法律约束个人的行为,虽然可以让他们听话,但同时也让他们丧失了羞耻心。
在他们做了坏事,危害社会时,会绞尽脑汁钻法律的漏洞,根本不会自我反省,不认为自己有错。一味地以法律为准则,找到漏洞来为自己做的坏事,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摆脱法律的惩罚。
美国是一个靠法律说话的国家,触犯各种法条都有可能被抓进监狱。就是这种完全用法律说话的制度,却导致了“民免而无耻”。
礼与法
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一般讲礼与法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是从外在约束人的行为;礼是从正面引导人的行为。一是约束,一是引导,差别就在这里。法律可以约束,法律很难引导。
道德属于弱约束,他倡导人们要去做的事,让人们觉得以“德”来行事,是合乎情理,顺其自然的事。
古时候,晚上闭门不落锁,也正是因为人人心中有仁德之心,民风正。他们认为盗窃是可耻的,也不屑做这种事情,大家是互相信任的,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不需要法律来约束。
而如今,家家落锁,有法律制裁,但也只能防君子却防不住小人。
另外打个比方,开车行驶在路上,我们遵守交通规则,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着想。明显的利己利人,无德的人就会自私的破坏,哪怕扣分罚款,他也要违反规则。相反,有德行的人,会严格的遵守交通规则,通过人行道时会主动减速避让行人,通过水坑时,也会主动减速以防水溅到别人身上。
有德行的司机,是会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的,会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用德行来约束自己不喝酒、不超速等等破坏规则的行为。
有德行的人,在不管有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都会自动守规则。对于少部分没德行的人来说,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那也就只能用法律来约束了。
光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让人没有了羞耻之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淡了。比如孝顺父母本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可如今却需要法律来强制执行,这也是我们的人性丧失了德行,没有感情可言。
法律不外乎人情,人们不能仅用法律规则判定一个人的行为到底合不合理。有的事情要看在心上是否过得去,是否符合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