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214天。
我们都骄傲于祖国的强大,回忆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较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都有着极大的飞跃,可是,这些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就好像一个饥渴的人突然遇见了一桌美食,就开始暴饮暴食,可是这样网网会因为吃的太撑而害死这个人,所以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应思考,现在自己拥有的东西,是否都是必要的?我们脱离了物质内心是否还能依然丰富,饱满?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的机制是什么?
断舍离顾名思义,主要理念由断、舍、离三个部分组成。
断,是要断绝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的东西就不买,只添置必须的物品。那些赠品礼物,打折商品等等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根本没必要买回来或者带回来。
舍,是要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也就是扔东西。比方说你可以把不要的东西捐赠或者二手卖出去。
离,是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要做到断舍离,可以从思想上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在思想上,要形成两种意识。首先,要学会把时间轴放在当下的自己。在思想上要实现“以自我为轴心”。举个例子,现在,那个免费兑换的保温杯又登场了。又大又丑,大概是因为卖不出去才会作为奖品免费兑换。
不过这次是你的朋友在收拾他的杂物。他对是否留下这个保温杯犹豫不决,于是他问你:“这个有用吗?”你回答:“有用,可以保温。”然后你的朋友马上就把保温杯递给了你:“那么给你吧。我不要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我想你应该会说:“我才不要呢!”吧。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断舍离的思考技巧。保温杯有用吗?当然有用。但是你要吗?当然不要。因为保温杯“对你没有用”。区别就在于,在第一个提问中,提问的主语是物体。而在第二个提问中,主语是你。
换句话说,让物体做主角,对筛选毫无意义,毕竟物体是因为“对我有用”才具有价值的。如果抱有“迟早会派上用场”之类的想法,就是把物品当做了主语。
筛选时你应该养成以“当下的我”为主语的习惯。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仔细思考,“这件东西对现在的我有没有用?”这样才能形成把时间轴放在当下的自己。做到断舍离。
断舍离的第二个重要的意识就是,要学会舍弃冗余的物品和信息。
在断舍离里,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扔掉东西。但是即使我们以“自我轴心”。心理上也难免会对被丢掉的东西感觉到可惜,良心不安。
在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80/20原则,即“80%的营业额是20%的营业员造成的。”也就是说,巨额的成果由少数人创造。在作者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讲座里,她与超过2000名学员有过接触,发现,总体来说,物品也会同样的遵循这个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实际上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东西越多,就越需要去管理,管理所浪费的精力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断舍离不仅是针对物品的取舍,在思想上,对于信息也可以进行断舍离。你是否拿起手机便很难放下,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一直刷手机刷到深夜?而你真的获取了有用的信息吗?你是不是在专心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总感觉静不下来,想要查看一下手机信息,或者上上网?你是否对某段已经过去的感情或往事耿耿于怀,无法专注于新的生活?我们的思想就像是个水电站,各种想法和信息就像是流过水电站的水。如果只进不出,或者全部接收,水电站迟早会崩塌,造成洪水。因此,对信息和想法也要做到断舍离。对现在的我无用的信息和想法,就应该果断舍弃它。断舍离的意识和行动相辅相成,扔掉那些有着负面情绪的物品,能带来心情的舒畅。反过来,保持断舍离的意识,在收拾物品时也能自动做到断舍离了。
愿我们都能通过断舍离,找回真实饱满,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