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我陷入了沉思,教师不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素养,老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要做好以上三点,我认为,老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教学。
在本章中,王博士提到了福建上杭一中的邱克荣老师的数学课案例,这是一堂高三数学复习课。邱老师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解4道学前检测题,了解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由此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什么?”这4道题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由于填空题没有选项,老师利用了挑人的方式,挑选了3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此答案作为代表性选项标注1-3的编号,让其他学生做选择,如果没有相同的答案,就选择第4编号。学生完成计算之后,利用反馈器收集学生的作答情况。每道题作答完之后,邱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将作答统计图贴出来,让学生了解全班的作答倾向。
接下来,进入30分钟的课堂内容的研讨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厘清基本的解题思路,然后再回到学前检测题的画面,请同学们针对每道题再计算一次,并将二次作答的统计图贴出来,与第一次作答做对比。通过两次作答的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作答之后,学生的答案大部分是一致的,在做填空题时,原先有较多同学认为编号3是对的,但是在第二次作答的时候,多数人改变了选项,选择了正确的答案编号4。
现在我们一起来反思邱老师的这节数学课,我们会发现,整堂课下来,邱老师几乎没有讲授太多内容,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其他学生探究研讨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不同题型的教法上也有不同的技巧,对于填空题这种不好聚焦讨论的题型转变为选择题,而答案选项是由学生提供的,具有代表性,邱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跟同伴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不仅发散了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邱老师收集到学生对于学前检测题的学习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慢慢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陈蕾老师的共读心得中也对此做了评价,提到了一个教学技巧:“延时反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进行综合分析,在跟同伴讨论过程中,引发认知重冲突,找出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反馈。
现在对于这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相信老师们心中都有了想法,教什么?首先了解学生薄弱项,对症下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完成。怎么教?老师一味的讲授,不如安排课堂研讨与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探究。何时教?留下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舒适的方式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