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想问一个问题:对于心理咨询,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也许有些人会说,不就是由所谓的心理医生陪着你聊天吗?
也有些好奇的人会想,心理咨询,咨询的是什么呢?
自己最早接触心理咨询是在2017年7月,那时候刚从一家上市公司离职,工作时的巨大压力导致身体状况很差,基本上是发了工资就贡献给了医院,精神状态也不太好,整天陷入焦虑和无目标的状态,后来找了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当她用引导性的话语尝试了解我的焦虑和压力时,刚开始的我,是抗拒坦露我的内心世界的,但是交流了一段时间后,我却发现,自己的心态有了改变,生活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了起来。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作者采用剧情对话的方式展开的,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角色代入,用很通俗易懂的对话语言讲解专业的术语,让读者起到解惑的作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动物主角们的对话拉开了故事序幕。故事的主角是蛤蟆先生,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经历过牢狱,无工作的他,自怨自怜地放纵,当他的朋友去探望他时,才发现蛤蟆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们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当蛤蟆先生和咨询师苍鹭有了十余次的会面后,蛤蟆心里发生了悄无声息地变化。
是怎样的心灵之旅,让蛤蟆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让我们跟着书中的故事一起来咨询吧。
1、儿童自我状态
当蛤蟆无精打采,提不起任何兴趣时,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倍感压力。
就像当咨询师询问到蛤蟆:“你今天的感觉怎么样?”蛤蟆的回答是“很好”。虽然他并不好,但是他未有意识地认真看待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他在下意识地逃避对自我的认识。
这种情况想必大家都有过吧。当我们自己都没有认清自己真实感受时,如何能向外表达内心的状态呢?
所以当咨询师再一次询问这个问题,让蛤蟆正视自我认知时,蛤蟆哭了。他习惯性地伪装,却用很容易跌入悲伤情绪中,反反复复,再追其根本,蛤蟆才真正地意识自己是处于“儿童状态”。
那“儿童状态”是指什么呢?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括小时候体验过的情感。所以当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人们的基本行为模式,也会让人们自动做出反应。那对于蛤蟆,成年的他现在为何处于“儿童状态”呢?
因为父母,所以说,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蛤蟆回忆起自己的父母时,他的内心是悲伤的。因为他极度需要依赖的两个人,却滑给到蛤蟆安全感,导致他并没有学会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去应对。蛤蟆结下了这个心结,以至于用别样的方式去逃避父母。
在这部分,我学到的是,如何学会与父母和解?小时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惧怕父母的,在精神层面还很依赖他们,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儿童的习惯影响需要我们打破这种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只有在精神层面达成独立自主,人才能真正长大。
2、父母自我状态
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獾这种人,喜欢批评指责别人,很少有肯定别人的想法,就像父亲这种角色一般。咨询师称这种状态为”父母自我状态”。
那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呢?喜欢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和纠正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是对的。用他们的言行塑造孩子童年生活,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咨询师说,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这种状态如何运作呢?就拿蛤蟆来说,他虽然被獾质疑,但是他也是在审判,他审判自己。
这种自我否定的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经历过吗?那我们如何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自醒,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学会调节情绪。
那就进入了另一种状态。
3、成人状态
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形成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那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成人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随时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但是呢,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当蛤蟆处于这个状态时,它已经走出了痛苦的过往,学会了和过去和解,那你迎来的就是崭新的人生。
如何能在成人状态下成长呢,那就需要有目标。相信自己,用行为和态度不断地展示自己。
但是角色怎么走,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愿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