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人才富矿” 点燃乡村振兴“核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将人才振兴置于“五个振兴”战略支点,明确要求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乡村振兴的实践反复证明,唯有破除“舍近求远”的惯性思维,在选、育、用三大环节深耕本土人才沃土,方能激活“一池春水”,让乡土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彩。

深挖乡土“人才富矿”,构建“燕归来”人才回流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达2254万人,但人才结构与振兴需求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当以“三维扫描”重塑人才观:纵向建立在外乡贤“人才图谱”,通过“乡情驿站+云端家书”构建情感纽带,以“院士回乡”“青雁归巢”等工程强化情感联结;横向梳理“土专家”“田秀才”人才清单,建立涵盖农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12类人才的动态数据库;立体构建“乡贤会客厅”“人才恳谈日”等交流平台,让乡愁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启示,通过设立乡贤回归创业园、建立“荣誉村民”制度等创新举措,可有效实现人才“归雁效应”。

打造人才成长“热带雨林”,创新“滴灌式”培育体系。针对调研显示的78.6%本土人才培训需求,需构建“双螺旋”培养模式:一方面建立“院校+基地+大师工作室”三位一体培育矩阵,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开设“田间MBA”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实施“师带徒”薪火计划,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与乡土人才结对,在病虫害防治、电商营销等28个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指导。广西推出的“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建立200个实训基地、开发VR模拟教学系统,使人才培训转化率提升至63%,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构建人才价值“绽放舞台”,完善“破四唯”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职称、论文、奖项”的传统桎梏,建立以“带富能力、技术革新、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新型评价体系。推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在种植业攻关、乡村旅游创新等12个重点领域设立“英雄榜”;建立“人才贡献积分制”,将带动就业、技术推广等量化指标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创业扶持、职称评定等政策红利。山东创新“乡村人才职称直通车”,已有3.2万名“田专家”“农创客”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真正让“土专家”赢得社会尊重。

乡村振兴本质是人的振兴。当以“人才活水”润泽乡土,通过构建“选育用”全链条机制,让返乡人才有归属感、本土人才有成就感、潜在人才有向往感,共同绘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振兴图景。唯有让人才根系深扎乡土,方能催生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三农”工作新华章。(集安市委组织部  闫峻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