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说到端午节要到了,元春给了贾珍几百两银子,让他在清虚观打醮祈福。贾母趁机带荣府女眷和宝玉也来清虚观游玩、看戏。
贾珍派贾蓉把宁府尤氏叫过来陪老太太。京城里经常走动的远亲近友,比如冯紫英家,听说贾家在清虚观打醮,纷纷派人过来送礼请安。
贾母一看这么兴师动众,给别人添麻烦了,算了,第二天就不去了。
宝玉嫌张道士给他介绍对象,也不去了。
黛玉有点儿中暑,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
所以初二这天,只有凤姐自己带着人过去。她最喜欢这种迎来送往,热热闹闹的场面。
2、
宝玉过来看黛玉,俩人开始作妖。彼此有感情,但又不能明说。不像咱们现代人,有啥说啥。
有人觉得黛玉心眼儿小,太容易生气。我觉得这次可不怪黛玉。又是金玉良缘,又是门当户对,又是成对儿的金麒麟,搁谁谁不多想?谁不吃醋?除非没有真感情,不在乎。
俩人闹起来惊天动地的,宝玉发起疯来又摔他的宝贝玉,黛玉气得大哭大吐。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过来劝架。俩人也不说实话,最后丫头们挨了顿训。
那贾母、王夫人进来,见宝玉也无言,林黛玉也无话,问起来又没为什么事,便将这祸移到袭人、紫鹃两个人身上,说:“为什么你们不小心伏侍,这会子闹起来都不管了!”因此将他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二人都没话,只得听着。还是贾母带出宝玉去了,方才平服。
3、
初一去了清虚观,初二在家吵架,初三是薛蟠的生日。
薛蟠请宝玉过去看戏,宝玉刚跟黛玉闹了别扭,哪有心思看戏啊,就托病没过去。
贾母气得骂两个孙子:“不是冤家不聚头。” 宝、黛头一回听见这种话,觉得好新鲜哦,好有哲理啊。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
4、
宝玉主动过来找黛玉,俩人继续拌嘴。
黛玉:我要回老家!宝玉:我也跟着去!
黛玉:我去死!宝玉:那我就去做和尚!
正拉拉扯扯呢,凤姐突然拍着巴掌跳出来。
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
凤姐领着俩人来到了贾母屋里。
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时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凤姐形容宝黛“黄鹰抓住了鹞子脚,扣了环了”。凤姐一直很看好他们俩,总是拿他俩开玩笑。
5、
宝钗正好也在贾母屋里。宝玉没话找话:哥哥生日,你怎么过来这边了?
宝钗说我怕热。
宝玉三说两说,嘴巴又没把门儿的了,说宝钗像杨玉环。你就直说人家胖呗。
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黛玉在旁边儿看宝玉奚落宝钗,高兴啊,不由得脸上就带出来了。
宝钗可不是吃素的,拐弯抹角也得把场子找回来。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真是三个人一台戏,戏名儿叫做《暗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