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恒常。生活在繁荣、安荃和进步中的一代人,是经受不了人性阴暗面的突然反噬的。”
看到这里,我的感觉是震撼的,因为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们总是更杞人忧天一点。之前也有想到如果到了那个“蕞后”时刻,我会怎么选择?我想我的答案可能就是“直接原地去世”,现在想想背后的原因就是,恐惧,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突发的苦难,以及无法预知后面一系类不可预想的恶果。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蕞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了人间数十载。让我想起了《三体》中将人类集中赶往澳洲……回想起来,确实就像所说的那样,温水煮青蛙,刚开始,看不出来那不尽的苦难的尽头。《三体》是一本科幻小说,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小说,而人性,是社会化的产物,而本能是物种的进化,在极端条件下,社会化强加的保护罩会逐渐解体,生存本能会占据绝√位置,这时将不断突破我们繁荣年代的人们的层层底线。
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确实感到不知所措,但这次的阅读,给了我一些启发,就是我们可以在过往中寻找解决方法,或者是,先去适应一下这种阈值的宽度,给自己打上一只镇定剂、预防针。
有人问上帝:“加入你碰到两头恶魔,其中一头一箭就可以射死,另一头则需要两箭才能射死。它们同时向你扑来,而你只有两支箭,你怎么办?”看起来这是一个无解之局,上帝不管怎么选,都会面对其中一个麻烦。
上帝说:“那头两箭才能射死的,先射它一箭。然后告诉两头恶魔,我还有一只箭,谁不听话,我就招呼谁。这样,我就有两个奴隶可以用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确实是我无法破解的局面,而这里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型,让我对这种两难问题有了新的角度。而这些“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他们很多都藏在生活里,而现实问题的解题思路,可能隐藏在书中,比如那些历史、传记中。虽然我们无法记得读过的书的内容,但如果我们在书中遇到喜欢的人、尊敬的人、有趣的人,他们做事的方式就会留下来,变成清晰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而这种做事的方式,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的头脑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的时候,每当遇到艰难的选择,这些人就会把意见提出来,给我们提供一些解题思路,供我们参考。我们在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思维方法越多,我们应对起来就越游刃有余。
我们在通过阅读、生活观察方面来积攒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的时候,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生活中我们发现绘本或动画片里的角色,确实可以提供“行为模板”,这些形象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方式、行为品格方面起到很好地范本作用,具体到刷牙、看医生、抽象到勇敢、友爱等等方面都可以。
而培养思维方式的起点,从兴趣出发,若能发展成爱好那将是整个人生都很美好的事情。
二者之间的区别很简单: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回想自己养多肉的经历,确实如此,仅仅有点喜欢是远远不够的,养一批死一半,再买一批再死一半……我始终在皮毛上浅尝辄止。在一个领域里面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斩获那心灵的愉悦,学习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领域深度学习掌握之后,提炼抽象到更高层级之后,便可以实现能力的迁移,就能演化成“一专多通”的局面,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呢!
而这些的出发点,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感兴趣,好奇心,然后再加上持之以恒地深挖精神。我发现,小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好奇、专注与执着,我们不需要“指导”他,只需要陪伴他,给他必要的支持即可。通过喜爱,变得擅长,建立信心。
找到自己的兴趣,深挖下去,有了自己的爱好,在人生、书海里漫游,汲取累积那些思维方式,不论顺境、逆境,不论一路高歌、还是磕磕绊绊,都有胆识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