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妈
1
这几天,“地摊经济”一下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大家伙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一试身手。
湖北也有多地发文,支持“地摊经济”发展,之前被城管围追堵截的地摊儿,一下子成了全国经济振兴的“红人儿”。
我的朋友圈、微信群,也都在热议着摆摊设点,到底出去卖点啥才好。
一个全民摆摊的时代到来了,掀起的“淘金”狂潮,让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似乎谁走在了前列,谁不久就会成为马云。
可是,地摊儿赚钱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吗?
我估摸着,大家伙很多也就是图个好玩、新鲜,真正将练摊儿当作一项长期事业来做的人肯定不多。
毕竟,在外“餐风露宿”地摆摊儿,说到底,还是一个辛苦活。
2
我小时和父亲摆过摊儿,完全看天吃饭,日晒雨淋冷风吹,比在店里经营可是难受多了。
我父亲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于是每年春节前,父亲就会买上红色的对联纸,在家剪裁好,与我一起,带上笔墨和绳子,到离家十里地的集市上去写对联卖。
我和父亲为了能占个好位置,早上五点多,天不大亮就要爬起来,各自骑上自行车出发。
我还记得大冬天那被窝可真是温暖啊,朦胧着双眼好不容易才从床上爬起来,接着就要骑车行进在雪后结冰的路面。因为路滑,有时根本骑不了自行车,人一上去就摔跤,只能一路推着走。
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气喘吁吁地推着车赶到集市,在卖对联的区域抢占了一个位置,再找周边认识的商家借来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两根竹竿。父亲将桌子板凳摆正,两根竹竿往那儿一竖,绳子在竹竿上一拉,卖对联的摊位儿就有了。
也不需要吆喝,这条路上都是卖对联的,年年春节都在这儿卖,十里八乡赶集的乡亲们早就熟悉了,谁要是出来打年货,想买对联,都会跑到这里来。
父亲把摊儿整好后,就拿出墨水和对联纸摆在桌子上,开始营业了。
赶集的人还没过来,我将父亲在家写好的对联挂到绳子上去,父亲则现场开写,写完就放到地上,等着油墨干。
不一会儿,绳子上地上就是满眼的红了。
这些对联,既是要出售的商品,也是展示。
赶集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地都出来了,集市很快就热闹起来。打完年货,他们兜里还有些钱,就会想到买幅对联回去。大过年的,谁家不贴对联呢?红红的对联,添喜庆!
我和父亲的摊位儿上,人群开始聚集起来,有看父亲写毛笔字的,有凑热闹的,也有要买对联的。乡亲们大多不太会看哪家字写得好不好,一般都是跟着熟人买,一个人买了说好,其他亲戚朋友就都过来买。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真觉得父亲字写得好的,欢天喜地地买了,小心地叠好,放在袋子里,像是买到了一件上好的艺术品。
我当年年幼,不会写毛笔字,只能帮父亲看摊位、卖对联、收钱。若是当年我也会写毛笔字,和父亲一起写,估计围观和买对联的人会更多。
卖对联是个时令活,也就干一周左右,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过大年时,我和父亲的对联摊儿也就收工了,等着一年后再出来。
我不记得当时一幅对联卖多少钱了,不过印象里并不贵,一户农家将家里房前屋后各门上都贴上对联,大概买个三五副,也就不到两块钱。这样一天地摊儿摆下来,我和父亲能挣个几十块就很不错了。
后来流行印刷好的对联,制作精美,描金画边,比手写的对联看着更耀眼,也更便宜,乡亲们更喜欢,于是手写对联就没了市场,我和父亲的地摊生意也就结束了。
3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离江汉路步行街很近,步行街最近在打围装修,街上的商户将商品都挪到周边马路和空地上来,让这一片一下就有了人气。
江汉路上保成路的夜市又红火起来。
各大酒店都将餐饮夜市开了起来。
城市确实一下就有了烟火气。
武汉热天长,适合做夜市,吉庆街就曾是武汉的招牌夜市。后来装修改造变得高大上了,顾客都进店消费,大家伙反而不太爱去了。
个人觉得,地摊儿要摆,却也要做好管理,分时段、分区域摆,最好便民利民不扰民,不危及消防安全、不影响交通秩序、不污染环境卫生、不侵害他人利益,同时做好疫情防控,让大家在享受人间烟火气时也不担心交通堵塞、污水横流就行。特别是做餐饮夜市的,更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实施有证经营,让大家吃着放心。
“地摊经济”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温度,规划和管理到位了,也能够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为城市增光添彩!
我工作的商场,外面就是中山大道,马路两边是近六米的步道,看着这么宽的步道空荡荡的,我心里慌啊!
啥时候能放开中山大道上的步道,让商场内的商户也出来摆个摊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