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暴露年龄的电影往事。
人生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港台武打片《少林寺》,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村子里最宽绰的场院里,远远看去有三四间屋子那么宽大的白色幕布,从没有过的过瘾。李连杰还是个小青年,饰演的觉远小和尚,从小溪边用木桶装水,不用扁担,两臂架得平直,疾走如飞。李连杰吃了人家姑娘的狗肉,惹下了一桩情债。
电影里有个反面角色叫秃鹰,打得一手好鹰爪拳,光光的头,锃亮,感觉像抹过油,照得见人影,他是官府的鹰犬。那部电影之后,村里很多小青年都剃了光头,不过没有电影里好看。小孩子们手执棍棒比比划划,每出一招,嘴里必定像电影人物一般喊节奏“哈、哈、哈”,惟妙惟肖。
我没有赶上时髦,那时我上寄宿制学校,老师管得严,不允许剃光头,也不允许舞枪弄棒,少年时期少了很多乐趣,是巨大的精神损失。
上中学时,德育课抓得紧,学校组织集体观摩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女生当场哭得稀里哗啦。为表示合群不孤僻,我也跟着抹眼泪,邻座的女生怜悯之心大增,把她手绢借我用,可是没觉得很香,似乎有一股清凉油的味道,很醒脑。
港台片与国产片交相辉映,武侠、言情、警匪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影响了一代人,不,两代。
后来陆续看了《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场面宏大,战斗激烈,爱国主义教育大片。我悟性低,只学会了伟人们的方言,感觉有趣有味,后来又带动了许多同学跟风,教室里全是湖南四川口音。后来元旦晚会上策划演出了一幕情景剧,模仿伟人口音,博得师生许多掌声。
大学期间,内部影院年久失修不能承受师生大流量进进出出,学生会出面跟当地驻军俱乐部和一家央企俱乐部签约,每月象征性交点费用,同学们可以凭学生证免费观影。那是一段最自由的时光,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去享受。有趣的是,陪同女友被动去的次数比较多,买瓜子饮料更消费了我大量的奖学金,收获了爱情收获了你,还收获了一个家,这看电影居功甚伟。唯一遗憾的是落了一个重色轻友的恶名,至今被他们津津乐道。
参加工作后集中精力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一段时间似乎也是国内电影的低谷,想不起来看过哪些大片,没有印象。可能正是电影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后来大影院改成小包厢,冷板凳换成了软沙发,又有许多进口大片,或者在国外获过奖而国内似乎要求剪辑的影片支撑场面,凄凄惨惨戚戚。
张艺谋、陈凯歌繁荣了一个时代。两位大导说是国民偶像也不为过,太有名了,不多说。
世纪初一〇年代是个好年代,京腔京味老炮儿赢得许多观众喜爱,贺岁片轻喜剧为老百姓的春节增色不少。冯小刚、姜文,后来的徐峥、吴京持续刷新票房记录,让人叹为观止。
近十年来国内电影大为改观,许多影片出海,不仅赢得国际认可,还收获许多逸闻趣事。据说《中国机长》在国外播出后,很多女留学生选择回国班机时都要看看有没川航,想偶遇四川8633那样智勇双全又有爱心的帅机长。
九十年代,国外华人区每年能看到十部八部国产电影就不错了,近十年了可不一样了,随时看随时有。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对国内的情怀很深厚,他们是盼着国内电影在国外繁荣的。留学生们如果知道有国内影片映期,必定相约抢购一空。据说《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影片一度让他们非常骄傲。
科幻片《流浪地球》播出后,与留学生一同观影的国外同学不无感概,中国电影也能富於想像鸿篇巨制了。我去,中国人是鸿篇巨制的鼻祖好不好!且不说四大发明与圆周率,睁开眼看看长城故宫不就知道了吗?
中国电影人不仅富于想象力善于鸿篇巨制,还特别有情怀。吴京最难的时候,是刘镇伟帮了他。刘振伟对吴京说,当你遇到下一个吴京的时候,你也要义不容辞地去帮他。结果郭帆卡了壳,吴京毫无悬念地遇到并帮助了郭帆,吴京又对郭帆说了相同的话……中国电影人正是拥有了印有中国人印记的情怀,才有了层出不穷的百花齐放的优秀作品。
中国电影人值得尊敬。我为中国电影人骄傲,并期待更多的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