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现在奶茶店被外卖平台价格战逼到什么份上了吗?有店主订单量暴增10倍,听起来风光吧?结果平台把六七成的补贴成本甩给商家,加上骑手费、原料损耗、员工加班到凌晨,最后一算账,日利润只剩400块!发完员工红包,还得倒贴钱。这哪是做买卖,简直是给平台和骑手打工啊!更别提整个汽车行业——30家中国车企的利润捆一块儿,还摸不到丰田一家的脚后跟!当降价成了行业“投名状”,你该怎么办?
奶茶店的例子血淋淋地展示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不参与平台活动?没流量没单子。参与吧?订单是多了,但利润被平台抽干、成本暴涨,忙活一天倒贴钱。这就掉进了“爆单式亏损”的陷阱。
一个开电器店的朋友向我吐槽:他卖499的知名电风扇卖得挺好,隔壁突然甩出299的杂牌机,功能外观差不多,顾客呼啦全跑光了。他咬牙降到299跟进,结果更惨,大多客户只看外观差不多,老客户就骂他以前心黑,新客户嫌他牌子不够硬,最后一算,卖一台亏十块,房租人工都搭进去。
再看看现在的618、双11多卷,消费者也被这年年“史上最低价”给整麻木了,再大的优惠都怀疑后面还有更低的,观望成了常态。
其实破局也非常简单,用三式把价格标签换成价值标签
1.重定价值标准
通过改变参照物或对比对象,让客户觉得你的产品更值得买。如摆出高价产品,让原产品显得更实惠。千团大战时,美团怎么赢的?别人砸钱打折,它搞“团购券过期退”。这招太厉害了,以前券没用就作废,美团主动退钱。结果用户狂夸,对手就学它却资金断裂倒闭。
像之前卖风扇的朋友,对手卖299元时,店里放台699元同品牌Pro旗舰款。结果他家中端的499元机型销量从45%涨到65%,299元杂牌机跌到23%。因为699元成了新标准,让499元显得很有性价比。星巴克同理,中杯26元、大杯29元、超大杯34元,多数人会选大杯,但成本其实只差几毛钱。
2.痛点变优势
把客户普遍抱怨的问题(痛点),变成你独家解决的亮点(优势)。招行曾被支付宝免费转账打蒙。自己跨行收手续费,用户全跑了。招行直接宣布:网银转账全免费!其他银行搞“小额免费”时,招行App下载破6000万,交易量涨182%。再看特斯拉推出“五年0息”,蔚来补贴定金,理想延长免息期。比直接降价聪明在哪?利息是隐藏成本,免息不伤品牌,还让用户感觉“赚了理财钱”。
3.错开竞争
不跟对手在同一个地方硬拼,而是开辟自己擅长的战场。当所有票务APP拼9.9元低价票时,猫眼电影破局方法很棒,搞“电影票退改签”开场前随便改场次。要知道影院最恨退票,猫眼硬是谈成了。结果打破行规,它当上老大。
华为车的定位,问界攻30万+高端,享界卡20-30万,智界瞄20万以下。用不同品牌打不同市场一样的原理。
李力刚老师说过句经典的话:“客户不是要最便宜,而是要占便宜的感觉” 。下面讲一下三招实战技巧:让“占便宜”感压倒价格。
心理账户迁移术
有人买500元盲盒不犹豫,但会去借15元视频会员账号。因为钱放在不同“心理账户”。卖保健品不要说“花钱”,要说“投资健康”;卖课程说“给未来存本钱”。一家珠宝店门口放1648元镀金毛巾和6万玻璃杯,顾客觉得几千元项链“很便宜”!奶茶店不要打折,可以推“养生款”或“治愈杯”,让消费从“解渴”变成“健康”或“让自己开心”。
柔性定价
李力刚老师说过句经典的话:“客户不是要最便宜,而是要占便宜的感觉。”特斯拉在美国涨价,在中国推免息;小米汽车上市很火,鸿蒙智行马上给2万补贴(虽然很快删除但传递了信号)。重点是降价要隐蔽——用限时补贴、分期付款、会员福利包装,比直接降价更好。奶茶店不要全场五折,可以试“第二杯半价”或“积分换限定款”,悄悄让利。
制造稀缺
河南、湖南政府和鸿蒙智行合作补贴,只限1500台。“限量”有用——奶茶店“季节限定款”比常年打折款多卖30%。到处都有的东西,再便宜也没人买;稀缺才能卖高价。
奶茶店一天只赚400元,汽车行业利润下降,都说明价格战不行。它像止痛药,短期有用,长期有害。美团过期退、招行免手续费、猫眼退改签证明:只有提升价值才能赢。下次对手降价时,记住三点:用价值吸引顾客,把缺点变优点,靠差异化竞争。当顾客觉得“值”,价格就不重要。让价值说话,利润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