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
今天开始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重新温习一遍阿德勒的心理学及勇气的心理学。
发现第1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阿德勒的心理学,我只笼统的了解了个大概。第2次重新读的时候,发现我之前有很多道理,并没有得到深刻的领会。现在重新读一遍这本书,仍然能让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之前的我一直注重的是读书的数量,对于很多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并没有反复阅读仔细钻研的习惯。这个假期我决定培养这个习惯。
在阿德勒的心理学第1夜中,哲人与青年主要对话的内容,其实都是围绕“人人可以改变,世界如此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这三大观点而展开对话的。
其中我注意到了对话的一开始,哲人就点明了一个观点,即“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的,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看到的世界和我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恐怕一个人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这对第1次看见这句话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十分荒谬,不受到人们欢迎的观点。可是当我们将这些观点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们就会由衷的佩服阿德勒及哲人在那么久以前就能提出那么深刻洞见的观点。
书中的哲人也先后提出了几个论点解释和证明了这句富有丰富内涵的哲学道理。
在书中哲人与青年遇到的第1个矛盾讨论便是所持原因论还是所持目的论的观点辩论。心理学巨头佛罗伊德所主张的原因论,即出现在现在的结果,必然是由过去某种原因造成的。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却与其恰恰相反,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人现在所出现的结果与过去的经实则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人们只是因为当下想要达成某种目的,而促使该结果的产生。这就是阿德勒所倡导的目的论。
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要了解原因论与目的论的区别所在,认识到当下的某种状态,与过去的经历没有多大联系,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选择了现在的状态,过去与现在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于原因论,即认为过去与现在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止步不前,所以将过去的经历只看作一种经历,而不做过多的主观诠释。
只着眼于当下的选择与所达成的目的,我们就会发现人是可以改变的。而对于那些信仰原因论的人们来说,过去与现在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人,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变成了现在的自己,改变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很难。
第1夜中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观点,当我在温习这本书的时候才注意到,即“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愤怒只是我们想达成某种目的使用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这与《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关于愤怒的观点可以说是一致的。
愤怒只是想让人屈服的一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用愤怒也能达成某种目的,所以使用愤怒等等负面情绪来为自己达成某种目的,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即使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
人一出生我们就会被给予很多东西,而往往大多数人一直反复关注自己到底被给予了什么,而不是思考自己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从而产生自己不幸的感觉。所以人的不幸往往也是一个人主观选择的结果,就因为是主观选择才意味着能改变,就有我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由后天的影响和自己选择而形成的,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愿不愿意改变。
最后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深刻反省了我自己。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如果怎样”之类的假设中,我们就根本无法改变。
就好比如我们可能经常会想,如果我有很多钱,我就可以去很多地方旅游,如果我有很多时间,我就可以干很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如果我可以成为像XX那样子的人我就可以……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大错特错。
因为如果可以变成像某个人那样的人,这恰恰是自己为不想改变找的借口,不要总想着活成什么样的人,别人未必完美,我们就要做到真正的理解,悦纳自己这两点,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