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与奇迹,天国的探究
如标题所言,作者在这一章要向大家展示科学在自然宇宙方面探究所取得的奇迹成果。
作者讲到,迷信的特点,不是体现它对知识体系的主张,而是它寻求真理的方法。他概括说,迷信不过就是没有证据的信念。他讲到“宗教”这个词语的最原始的拉丁词语的字源意义是“捆绑”,并引用“惊异是崇拜的基础”,这为后文其他章节论述宗教做了铺垫。
这一章作者主要向大家展示,近几十年科学在宇宙方面所获得的成果,以图片展示。而这显然是宗教所不能涉及或几乎是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从这一点来驳斥宗教,完全占据了制高点。作者说,没有任何宗教,尤其是西方宗教曾考虑到这一点——即宇宙是浩瀚无际的,哪怕是肤浅的考虑都没有。同时他也讲到西方神学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他们描述的上帝太过狭隘,只是一个小世界小范围的神,而不是一个星系的神,更不是整个宇宙的神。
通过这些对宇宙发现的真实的证据,作者说“如果我们寻求其本质,爱就可以基于真理,而不是基于无知或者自欺”。——我被这句话感动了。作者用了“爱”这个词,表达他对科学和真理的严肃而执着的情感,贬斥了没有证据的所谓信念。
阐述宇宙发现成果的同时,他也讲到,世界会诞生和消亡,正如人的一生,星系也会有形成和毁灭。他引述了他朋友安的话,“不朽的造物主是个残忍的神,因为他从不需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却创造了无数必须面对死亡的生物。”
结尾作者讲到,“如果存在造物主上帝,难道他或者她或者它或者任何代词所指代的东西,会更喜欢一种只知崇拜而又一无所知的彻头彻尾的傻瓜吗?或者,难道他希望自己的信仰者崇拜的是错综复杂的宇宙本身?我认为科学至少是一定程度的有智的崇拜”,他说,“我深信,如果真的存在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神,那么我们的好奇心和智慧都是由他赐予的,如果抑制这种对宇宙以及我们自身进行探索的激情,我们就会辜负神的赐予。另一方面,如果传统意义上的神并不存在,那我们的好奇心和智慧就是我们在危险重重的时代里求得生存的基本工具”。——此处所说的“危险重重的时代”主要是指后文将讲到的核武器。
——这一章结尾,作者呼应本章开头,“用证据来论述观点”,这是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第二章 哥白尼的倒退,现代勇气的缺失
我理解的这一章的标题中“现在勇气的缺失”应该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的科学成果时,保持宗教信仰观念的人们愿意接受更多启示和真理的勇气。
章节开头作者讲到,我们所有人从小都有一种感觉,我们和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来就有一种推己及人的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宇宙。
但随着科学所取得的越来越多的成果,我们本性中的这一面在不断的受到打击。一,我们并非空间上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中的一个恒星的一个行星。二,在时间上,人类至多也才进化了几百万年甚至更短,相比地球经过了约45亿年、宇宙大爆炸150亿年显得太短。三,进化本身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进化来的,而不是被专门创造的。四,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讲的我们并不处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也就是在宇宙中,没有哪一个参照系优于其他。
作者讲到牛顿在真理面前困惑时,也糊涂一时的推断了造物主的存在。作者同时也对所谓的人择原理发表了质疑。(人择原理:即宇宙的设计是以产生和维系观察者——也就是人——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上帝创造宇宙是为了人类的最终出现)
这一章,作者从宇宙演变和生物进化论的视角驳斥了设计论论证的观点,即“盲眼钟表匠”。但他也承认,进化论的前提是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人类恰恰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
第三章 有机的宇宙
在这一章节,作者以化学分子相互作用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所形成的本质是有机分子相互作用而进化的过程,并同时展示了外太空有机物体的存在。——作者显然想揭示人类所发现的组成地球的化学元素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宇宙其他星体。借此解释人类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的形成是宇宙中一个概率很小的、漫长的分子相互作用的、但确实经过足够长时间可以达成的、一个偶然的、可能的结果。
本章开头,作者讲到曾经人们解释不了行星日常和长期的运动时,认为是天使在起作用。但结果牛顿用万有引力理论“GMm/r²”取代了天使。并由此讲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上帝可做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少。当然,宇宙很广大,需要它的地方很多。然而很显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填补空白的上帝。也就是说,凡是我们目前不能解释的事物都归因于上帝。后来我们能解释了,这种事也就不再是上帝管辖的范围,于是神学家就会放弃这个事物,将它归入科学的职责”。他讲到,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上帝在不断的迁移和改变,而亚里士多德竟以此作为多神教的论据。
作者以进化论的观点阐述生命的起源,并拿出最有力的证据:化石记录。“几乎所有生物体均采用一种叫蛋白质的分子作为催化剂,也就是酶;所有的生物体都采用一种所谓核酸的分子对遗传信息进行编码,并在后代中复制”。作者以此揭示“在分子水平上,所有的生命并无差别”。作者自我提问“为什么偏偏是这几种特定的分子决定着地球上所有生命?”,并回答一种可能是地球早期历史中,这些分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生命不过是就地取材;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分子具备的某些属性,正好是生命所必需的。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性。——在我看来,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解释为什么这种问题上,如果依此为答案,则可以无限问下去。可能这种答案本身就无解吧,我们总是愿意解释“如何”,很难解释“为什么”。
结尾作者引述了这样一段,“分子相互作用自然导致生命起源的可能性不会比旋风席卷废车场时自动组装出波音747飞机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作者讲到,“我们都记得飞机的演进历史,第一架飞机的原理要容易理解得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成的结构推及到分子,过程十分漫长复杂,但是,由分子最开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步一步推算过来,在整个宇宙的形成演变到人类的进化演变的漫长过程中,现在的人类是可能形成的。言下之意就是,这一切不是非要平白无故的造一个上帝出来解释才行。
第四章 外星智能生命
这一章开头作者首先抛出疑问,“如果从自繁殖分子——如DNA——到微生物存在一个连续体,从微生物到人类也存在一个进化系列连续体,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个连续体会在人类这里停止呢?”
作者说,为了研究外星智能生命,有一个简便方法叫德瑞克方程。也就是将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人类形成的整个过程,推演至其他星体,通过计算一系列概率事件,最终判断整个宇宙是否有其他技术文明存在。(技术文明:即拥有允许星际接触技术的文明,也就是射电天文学)——作者在这一章上显然忽视了,这也是一个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将人类的形成过程的强加给宇宙的例子。——不不不,我错了,我忽视了作者讲到的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牛顿万有引力定理适用于宇宙中的任何地方,以及已有证据可证明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也能用地球的化学知识解释。——但是,真的能确定其他技术文明(如果有的话)的形成过程一定会经历人类经历的这些过程吗?我不知道。
作者以此方程推断,悲观来说宇宙中只有人类这一个文明;乐观来说,还有很多其他的文明。乐观这一面,如果有很多其他技术文明,那么人类肯定是最年轻的一个,因为人类在近几十年才发明射电文学,而且是初级的。如果星际间需要接触,那么其他技术文明应该会有更先进的通讯方式。也就是他们更容易发现我们,或者说他们会使自己更容易让我们发现。当然,宇宙如此巨大,即使乐观认为有10的6次方个技术文明,其所在星球与地球的距离也是以光年为单位。
但作者最后讲到,人类发现了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牛顿万有引力定理这些适用于宇宙任何地方的自然法则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宇宙的本来面目。作者认为在此意义上,继续探索高等生命和人类之间的相似性是有意义的。
第五章 外星传说:宗教演进的内涵
作者列举了数个典型的外太空访问地球的报道,逐一攻破,并总结“在100万例报道中没有任何一例的物理证据能够经受哪怕是最宽松的审查……没有人带回一点东西拿到实验室检查。”
作者引述,“人类有一种追求不寻常和非凡的强烈倾向”。——是的,因为生活总是略显乏味,而人是有情感诉求的一种生物。
结尾,作者以人们买二手车会保持怀疑和审视举例,询问“对于此类事情,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同等的怀疑和审视的态度吗?”——不是都说了“人类有一种追求不寻常和非凡的强烈倾向”吗?买二手车是多么日常多么循规蹈矩的事。
第六章 上帝假说
作者先针对印度教中证明上帝存在的几个论证进行驳斥。接着,对西方关于上帝的主流的几大论证,即宇宙论(上帝创造了宇宙)、设计论(上文提到过)、道德论(康德:人类是道德的动物,所以上帝是存在的,否则人类的道德从何而来)、本体论(上帝是完美的,存在是完美的根本属性,所以上帝是存在的)、意识论(上帝是存在的,否则怎么会有人类意识)及体验论(人类有各种宗教体验),一一驳斥,表达他对上帝存在的强烈质疑。
第七章 宗教体验
作者讲述,社会学家在原始部落和其他社会群体接触所发现的一些现象。比如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几乎不存在等级概念的群体的区别是,前者不允许青少年婚前性行为,而后者允许。前者因为禁止这种行为,存在着杀戮、憎恨,而后者每个人都是快乐的。
弗洛伊德认为上帝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位完美化的父亲。也就是说,人在小时候觉得父母是全能的,长大之后发现不是,长大的自己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于是情感本能驱使我们希望有一位完美的父亲。作者还引述了这句话,“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会比追求任何其他东西更孜孜不倦而痛苦的寻找可以崇拜的对象”,而上帝就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个追求。
作者由此表达观点:这就是宗教体验。人类在这种强大的力量(上帝)面前感到强烈的敬畏和谦卑,人类既喜欢民主也喜欢阶级的本性中,喜欢阶级的那一面展现了出来,而这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的安稳和道德水准。
作者讲到,很多有优越感的动物在被正视时会被激怒,这是受俯首称臣的阶级观念的影响。——我们人类不就是吗?
关于宗教体验,作者还讲到历史上普遍的君权神授。如公元两千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法典,他会说“神说你们当如此行”,而不会说“我以为你们当如此行”。——我们现在和人交流,为了说服别人,不也喜欢说“某某牛人说这样”吗?一个道理。
第八章 对造物的犯罪
作者讲到传统智慧完全是人类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发明传承的,我们敬畏祖先不是没有道理,他们是后世的英雄,因为他们传给了我们保护和保全生命的智慧。但是,这些在以前社会结构变化相对缓慢的过程中或许还适用,而面对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则应该调整一下我们的思路了。——人跟人之间的冲突、代际之间的冲突就是这么来的。
作者讲述了恐龙灭绝的历史,讲述人类如此长时间进化形成现如今如此重要的文明是多么珍贵,接着“我认为,人类拥有破坏力如此巨大的核军火库就是前所未有的轻率和愚蠢”,通过讲述地球现有军火引爆所能造成的人类取得的一系列文明成就将毁于一旦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此表达激烈的批判,发出问题“宗教,在核战争问题上应该采取什么立场?”,并表达了宗教在争取舆论和观念方面的优势。并向宗教表达“宗教得以延续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的观点。呼吁“我们需要的是远见”。——显然有的宗教不会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宗教延续的必要条件,可能仅仅只是充分条件。
作者还对宣称自己是虔诚基督徒本该信奉基督教核心教规“你当爱你的敌人”的政治家们表达了他的批判,“为什么虔诚的政治家教徒们都不遵守教规收起你们的武器?你们应该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基督教徒,或者不安守宗教本分的基督教徒,而不是彻底的无条件的纯粹的基督徒。”
第九章 探索
作者首先引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在这里我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表达了他希望人类能够进一步探索自然真理、了解人类本身的情感。
作者讲述了人类内心冲突的两面。一面是热衷于官僚政治和等级划分的侵略性的一面;一面是人类本性中普遍的好的能力,如同情和认同与我们肤色语言行为或穿戴不一样的其他人,以及集中在人类大脑皮层中的探究世界的能力。——作者显然是针对苏美冷战来讲的,并且也显然相信人在后者上的能力会更加突出。体现了作者的宽容、对和平的呼吁,以及对探究世界的真切的渴望。
作者讲到,曾经的奴隶制度被认为是正常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证,奴隶制度是神的意志,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任何解放奴隶的行动都是违背神意的”),曾经的女性地位低下被认为是正常的,曾经的天花疾病被认为是上帝赐予的不可避免的生活组成部分,君权神授是正常的……但现在,这些问题通通都解决了。这些问题,曾经存在是因为它代表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现在面临的核战争则不一样,一旦核战争爆发,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没有谁能够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作者呼吁,时间紧迫,容不得我们虚度光阴,核战争的威胁必须尽快消除。
最后,“不要把人类的情感禀赋强加给宇宙,而要勇敢地接受我们探索的结果”。
问答选摘——书中最后一部分“问答”的部分摘录
1.卡尔萨根:爱因斯坦的上帝和传统宗教观念中的上帝是不一样的,前者认为上帝大体上被看作是物理法则的总和。
2.卡尔萨根:科学家的任务是告诉我们宇宙在干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宇宙为什么这样做?他们避免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宇宙为什么膨胀之类的问题被认为物理学家禁入的原因在于,你无法通过试验来验证。
3.卡尔萨根:……我们还不够聪明,无力识别,也许是这样,这一点不能排除。但是,以此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础是靠不住的。
4.
提问者;上帝就是存在的,上帝就是爱。
卡尔萨根:如果我们说上帝的定义就是真实,或者上帝的定义就是爱,我毫不否认,真实和爱都是存在的。这两者我都赞同。然而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样定义的上帝和创世或者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有什么相干?也不能就此认为这样定义的上帝全能或者全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注意各种定义的逻辑一致性。我的建议是真实就是真实,爱就是爱,不要把他们叫做上帝,上帝的含义千差万别,不一定就是真实或者爱。
5.
……
卡尔萨根:但是提出证据是声称上帝存在的人的事,你难道不这样认为?
提问者:我想支持你的看法,但事实上我不这么认为。
卡尔萨根:你认为提出证据的应该是说上帝不存在的人?
提问者:提出证据是双方的事。
卡尔萨根,但是你能不能说,不管有人提出了什么主张,证明或者推翻这种主张的责任,应该由同意或者不同意该主张的人平等分担?
提问者:我认为是。
卡尔萨根:提供证据,总是提出论点的人的事。
提问者:好吧,就算是这样。可是只有当这种论点是在反驳另一种论点时才是这样的。
卡尔萨根:不,不,没有人提出任何其他论点的场合也是这样。
……
6.卡尔萨根猜测说各国不会放弃军备竞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愿接受核军备竞赛的破产这个悲剧式结局。在美国,两党差不多连续八届总统为军备竞赛埋单,大部分国家执政者是或者曾经是核军备竞赛的拥护者。这个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对不起,我们错了”是很难说出口的。——完全认同,政客缺乏的一大人性特征就是承认错误。
7.
最后
整本书中收集的九个演讲和部分问答中,作者有意或无意地说过四句表达相似意义的话,“宇宙中主要由无构成,而有属于例外”、“黑暗是宇宙的常态,光明则是罕见的”、“灭绝已成惯例,生存只是例外”、“灭绝是一条规则,而幸存是一种例外”。作者无疑在劝告我们:放低姿态,保持谦卑;放下成见,探索真相;珍惜幸存,珍惜幸存创造的珍贵文明。
仰望星空,而不是“上帝”。
2017.3.27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