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听李总的分享,感悟又加深了一点,立即记录下来。
学习力模型:吸收—构建—创造—表现。
吸收,对于课程内容的吸收,知识点的吸收。同样参加学习,有的人可以反复回听课程,把知识点深深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而我一直没有去这样做,第一是时间关系,第二,黄老师说把书读薄。我更喜欢抓重点,抓关键。既然自己做不到,那就且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吧,不能100%地吸收课程内容,那么抓关键,能够做到70%-80%也是不错的。
构建,如何把一个个知识点搭建成一个知识体系,每个人的学历,背景,阅历的不同,会搭建成不同高度的体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同样参加学习,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迅速提升,做到很出色,而有的人却只学到一点皮毛。能力不同,解构和重建知识体系的速度和高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反思自己目前的状态,对于知识点的解构还不熟练,重建知识体系更别提了。这是认知的突破,知道自己不知道,总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好!
创造,深度思考,野蛮关联。李总的总结很金典,自己深度思考过的,有自己情感附着的知识才会让“改变”发生。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却期待改变发生。深度思考,为什么学习了幸福双翼的课程,依旧对孩子的教育感觉到挑战?学了那么多课程,依旧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所学的课程自己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更没有把知识点和自己情感附着起来,知识点还在那里漂浮着,看得见,却没有落到实处。昨天和一个同学交流,她说学习过后感觉自己做不到,从而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我的认知比她深一点点,因为我知道不是知识有问题,而是自己对知识的创造还不够,没有形成自己东西,没有真正内化。
表现,我的理解是做到了,感悟到了然后分享出来,或者通过教来更深程度的内化。这是一个梳理和总结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强化,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清晰明了,形成自己独特的状态。为什么自己之前不敢分享,感觉自己没有可以分享的内容?这是因为前面3步没有到位,所以才会觉得空洞,自己感觉似乎学到了,似乎懂了,真正运用的时候又无从下手的感觉。
学习力,不只是听听课,写写作业那么简单,如果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关键。
吸收,解构,创造,表现,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所包含的内容无穷多。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强化训练,才能习得。
三个月时间,老师只是教给我们知识和方法,通过实践和运用,让知识为我所用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