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缺爱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核心是“成长的意愿”,可我们究竟为什么想要成长,又能通过什么完成成长?
因为从小缺爱带来的痛苦已经无法忍受,还是因为渴望更好的爱才能带来改变的动力?
01 为什么会爱上虐待我们的人
哈洛著名的恒河猴实验,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让人们第一次明白了“依恋”是什么。
依恋不是“有奶便是娘”的生物学属性,而是后天习得的“我就是需要你温暖的怀抱”。
但是你知道吗,虐待孩子的母亲,也会让孩子有强烈靠近的愿望,甚至比温暖的母亲更强烈。
哈洛后来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代理母猴可以向空中喷射强气流,还有一些母猴会用钝头针突袭小猴子。
面对如此“残忍”的妈,小猴子们会有什么反应?
它们在母猴突袭的时候会躲开,但等这些拒绝行动一结束,它们会马上再回来,紧紧地抓住母猴,唯恐失去它。
这说明什么?
依恋是一种刚需,它的作用远远超过施虐的惩罚。
那么多成人的心理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缺爱;缺爱的人,早早晚晚都会把这一课补上,但是用什么方式就很难说了。
有个女人的丈夫残暴成性,但是无论丈夫对她做了什么可怕的事,只要一说爱她,她马上就兴高采烈地原谅了。当咨询师指出其中的问题时,她的做法不是离开丈夫,而是再也不来咨询了;
凯茜长期保持着和同性恋丈夫的婚姻,却为自己有正常的欲望羞耻到患上恐惧症的程度;
特德只有30岁,但他已经像个苦行僧一样整整七年住在树林深处的小木屋里,没有特别亲近的人,没和任何女人约会过……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表面看起来症状很不同的人,但他们的背后,藏着的都是不会爱的父母。
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很粗暴或者过分严厉;有的父母表面看起来很温和,实际上从来没真正关心过孩子;还有的父母,靠夺走孩子最心爱的东西来惩罚他。
人类的天性就是愿意给最不愿意的人送去爱,而对最需要爱的人却总是很吝啬。
那些缺爱的孩子成年以后用自己的方法拼命挣扎,有的通过不断索取“爱”来填补空虚,有的通过封闭自己来避免伤害。
这本书,其实也是一本关于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伤害的书。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补课效果会很差。
02 在爱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爱”比奥数十级可难多了,抱着随便补一补的态度,会出现很多问题。
独立&依赖
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年轻女性,和数不清的条件比她差很多的男人发生关系,但每一次都是男人提出分手。
因为不管和谁交往,她都像爬藤一样把对方越缠越紧,男人透不过气来就要提出结束;可上一个男人走了不到一天,她就会和下一个男人打得火热,继续之前的恶性循环。
没有别人的爱,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生活,这就是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是因为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深深的怀疑,所以一旦抓住一个人,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死也不肯撒手。
和这正相反的是,追求过度的“独立”,认为“没有任何人我都可以过得很好”,拒绝别人的靠近和帮助。
现代社会中的人,似乎都在努力不把自己轻易交出去。但是拒绝正常的彼此依赖,和过度依赖一样没什么好处。
依恋理论的开创者鲍尔比认为,成人同样具有情感的依恋需求。爱是一种“有效的依赖”。
在我脆弱的时候可以放心地求助,在你脆弱的时候可以给予足够的帮助,这样有所依赖的爱反而更能让我们坚强和独立。
自我保护&打破界限
爱上别人是有风险的,你可能因为爱承受被伤害、被抛弃的滋味。
所以总有些人尽力避免和人接触来保护自己完好,不惜放弃爱情、婚姻和孩子。可是,这样就能让人生完美吗?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爱情上的小心谨慎,可能是最能毁掉真正幸福的东西了。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我们能够成长,就在于我们敢于不断地突破自我界限。
因为缺爱而生出的种种扭曲,也只能在爱中得到解决。
在爱情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中,我们最有可能忘我地投入,也最有可能真正突破自我的局限。所以,不要轻易拒绝爱,就像不要轻易接受爱一样。
获得&付出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找一个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
问这样问题的人,还不适合结婚。
索取型的爱,让我们感到安全;付出型的爱,让我们感到掌控,但它们都是单向的,只能让自我封闭。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不能满足缺爱者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彼此都能愉悦接受的互惠行为。你可以获得,因为你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你也可以付出,因为你知道有能力让爱人幸福。
03 怎么判断什么是真爱?
缺爱的人,最渴望“真爱”,怎样判断什么是真爱呢?
一个疯狂迷恋你身体的男友是真爱吗?
一个提出“养老婆”、不让妻子继续职业发展的老公是真爱吗?
一个心疼孩子、不让她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辛苦的妈妈是真爱吗?
派克医生给出了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这段“爱”能否带给你心灵的成长,用这个标准可以很容易分辨爱得够不够真。
有人虽然打着爱的大旗,做的却是把你当做实现目的的工具、让你无法成为更好自己的行为,这不可能是真爱。
反过来也是一样,爱的目的从来都是让双方获得幸福,而不是只满足自己的私欲,你爱的人也并不属于你。
这就是派克医生给出的补课方案。
爱不是一门简单的功课,缺什么补什么就好。缺的爱往往是补不回来的,欠你的人可能永远都会欠你,你越执着,伤害可能就越大;
当你只想索取的时候,缺爱的状态会一直存在。但是当你换一个方向、试着“给”的时候,给自己、给他人,那种能让彼此心灵成长的爱,才能帮你找到少有人走的路。
不管如何缺爱,答案都不在别人身上。整本书里都在说,要“自我负责”,以下就是帮助我们学会爱的方法:
1、忠于事实,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
2、学会放弃个人过去的成见、舍弃属于过去的东西,追求新鲜的未来;
3、敢于负责,承担独立、失落、投入和冲突的风险;
4、相信自我改变的能力,不必抗拒,但也不必心急;
“推动人类乃至整个物种克服懒惰和其它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已经给它起了名字,那就是“爱”。”
爱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你越吝啬就越缺,你越慷慨就越多。
· 未完待续 ·
作者 | 八段锦,简书心理推荐作者,教育心理学硕士。
出版两本心理专著,从建筑师到专栏作者+讲师,一直在努力让心理科普真实、有效、明白,喜欢解读心理书,让所有人都能轻松学懂心理、自我成长,关注主题“了解自己”和“美好关系”。
原创不易,您的评论和点赞对我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