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
教学目标:
1.体会议论性散文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品味哲理性的语言,体味作者对文学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来品味文学价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课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她少年时代阅读,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三.把握基础,总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娇憨(hān ) 呆板(dāi ) 醇厚(chún ) 凛然(lǐn ) 不屑(xiè ) 落脚(luò )
吸纳(nà ) 地域(yù ) 浸润(jìn ) 幽暗(yōu ) 震撼(hàn ) 酣畅(hān )
鬼鬼祟祟(suì )趣味盎然(àng )
(2)解释词义
1.酣畅:畅快。 2.震撼:震动;摇动
3.鬼鬼祟祟:指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4.趣味盎然:形容趣味充溢,很有趣味。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要求:反复阅读课文,跟随作者的体验,体会文学的价值。
活动二:要求:通读全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概括本文的内容。
(1—4)文学给我恩泽和“打击”
(5—7)文学点亮人生幽暗
(8—9)用谦逊照亮内心
2.体会作者对文学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自己少时阅读的回忆,赞扬了文学给予自己的帮助,表达了对文学纯粹的感激和敬佩。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探析课文内容
要求:精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作者在农村生活时的两件事情。
答:第一件,光明坦荡的乡村人民传阅作者信件;第二件,自然朴素的乡村女孩对作者的关爱。
2. 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答: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3. 文章评述《聊斋志异》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点面结合(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手法。先面写《聊斋志异》书中的那些狐狸,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反常规,实在是比人更像人。然后点写《婴宁》中的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既全面又具体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价值。
4. 文中:“华北平原的乡村”的村民具有怎样的品格?
答:光明坦荡,亲切热心,自然朴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探析课文内容
1.在选文第4.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
2. 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如今这个文化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自己坚守的创作宗旨。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体会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要求:分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鉴赏。)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本善。只是人性之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的被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性黑暗,给人更多光明。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