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小人书: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去世1715.2.25

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2月25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蒲松龄》。

内容提要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青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名,但始终没有考取举人,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他长期在家乡做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他愤世嫉俗,利用谈狐说鬼来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满清贵族集团和官场的罪恶,批判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他在许多名篇中,塑造了一大批美丽善良的鬼狐神怪、树魅花妖,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聊斋”,把优秀的短篇文言小说集命名为《聊斋志异》。此外,他还写了许多俚曲与诗歌。他在晚年逆境之中,还主持正义,战胜邪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蒲松龄的不朽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永放异彩。

蒲松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明末清初,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年,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城东的满井庄。父亲蒲聚虽然是·个商人,但很有学问,也教过书。

从小爱听故事的蒲松龄,也很想跟哥哥们到村外玩耍。可是两个哥哥嫌他碍手碍脚,经常用鬼、狐狸吓號他。有一次,蒲松龄眨着一双大眼睛,说:“我不信,你们常去玩鬼狐怎么没有把你们吃了呢?”

两个哥哥被他问得张口结舌,毫无办法,只好带他一块去。孩子们玩得高兴,天不知不觉地黑了下来。

蒲松龄的二哥歪点子最多,他双眉一皱,对着儿个孩子的耳朵小声咕噜了几句。几个人便突然拔腿向村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黑天了,狐狸要下山了……。”

转眼间,村外就剩下蒲松龄一个人了。他向四周一看,山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黑影,山上有一闪一闪的磷光。哥哥们说的鬼和狐狸,仿佛一齐出现在眼前,他吓得哭了起来

正在这时,父亲闻声赶来了。他把蒲松龄抱在怀里,一边给他擦泪,一边对他说:“别怕,狐狸有什么可怕?天底下的东西都怕人。”

在父亲怀里,蒲松龄大着胆子问:“哥哥说狐狸会变人,真的吗?”父亲边走边说:“那是大人编出来哄小孩的,要是狐狸比人能,它变成人干什么?不要信。”

年除夕,蒲松龄随着父亲和村里人一块到淄川城西北的祖茔里上坟。老远,他就看见坟地里有许多石人石马,感到非常好奇,便挣开父亲的手,撒腿跑了过去。

蒲松龄看着那些古里古怪的石人不石马,又望望周围累累的荒坟,郁郁葱葱的松柏一下子想起了鬼的故事。心里又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

他急忙回到父亲身边,惊怕地问:“爹,你见过鬼狐吗?”几个同村人听了,都笑着说:“蒲槃,你这孩子真有点儿怪,小小年纪,不是问鬼,就是问狐,将来恐怕要读《搜神记》和《幽明录》了。”

1蒲松龄不知道什么是《搜神记》和《幽明录》,更不知道这是两本专门写神怪故事的书。他见父亲乐哈哈地说:“不敢想,不敢想。可实在话,这孩子的确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

上学以后,蒲松龄就更与别的孩子不人一样了。不到半年,他就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父亲望着这与众不同的孩子,嘴角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可是,不管功课多么紧,蒲松龄也改不了听故事的老毛病。特别是到了夏天乘凉的时候,他儿乎夜夜跑到柳泉边的大柳树底下,听老人们讲那些天上人间的故事。

不仅自己听,他还经常把听来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小伙伴们听。讲起来总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就连两个哥哥也经常听得目蹬口呆。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蒲松龄不但好听故事,更爱看《搜神记》一类专记鬼神故事的“闲书”。有时,他竟然不顾父亲的警告,把闲书压在正书底下,偷偷地在书房里看起来。

一天,蒲梁有点事,便让在他家学习的孩子们在书房里背诵《孟子》。孩子们都知道背不好书,是要挨板子的。蒲先生走后,学生们便捧着书,扯开嗓门,摇头晃脑地念起来。

父亲走后不久,蒲松龄就跑到院子里,坐在一块石凳上,取出一本《搜神记》,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时近中午,蒲松龄才回到书房。不久,父亲使从外面回来了。他在院子里就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可蒲槃拴好驴仔细一听,唯独没有松龄的声音。他皱了皱眉头,手握鞭子,大步向书房走去。

先生一进门,学生们立即收住长腔,5房里顿时鸦雀无声。蒲松龄见父亲面容严肃,知道事情不妙,慌忙把《搜神记》悄悄地藏了起来。

蒲槃只当没看见。他声色俱厉地把蒲松龄叫起来,只简单地说了一个字:“背!”

蒲松龄马上滔滔不绝地背起来。蒲槃见难不倒儿子,摆摆手说:“停!背小注!”蒲松龄毫不犹豫,接口背道:“阿谀奉迎,陷亲于不义:亲老家贫而不为禄事。

蒲梁本想找岔儿狠狠教训一下儿子,结果见儿子天资出众,便又喜又气地摇了摇头,叹口气说:“坐下吧,往后要好好念书,念‘正书’!”

蒲松龄十六岁那年,社会上风传朝廷要从民间选宫女。人们便纷纷把已有了婆家的女孩子送到男家。蒲松龄的未婚夫人刘氏,那年才十三岁,也被送到了蒲家。

两年以后,蒲松龄便与刘氏结了婚。婚后第二:年,他又接连在县、府两级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立时名声大振。就连诗才出众深得大诗人施闰章赏识的张笃庆,也慕名前来拜访。

不久,道考的消息传到了淄川。心高气盛的蒲松龄立即约了同乡的张笃庆、李希梅等人,骑了毛驴,一路游山玩水,吟诗联句,向济南赶去。

三个人赶到了济南,在“顺亨”客栈住了下来,饭后无事,又之乎者也地聊了起来。蒲松龄偶一回头,忽然发现一个五上多岁的老人在皱着眉头听他们谈话。

这时,有个书生走到老人身边,高声问:“王兄,你几次不进考场,这一次……。老人欠身答道:“学道知钱不知文,敝人无钱疏通,所以没来。今番听说是施闰章学道督学山东,故来一跃龙门!”

蒲松龄听了老人的话,心想:五十多了,连半个功名也没有,不怨自己不学无术,还说什么没钱疏通,真是岂有此理。想到这里,他不免轻蔑地警了那人一眼。

考试的日子到了,应试的人们一早就进了考场。一会儿,主考官们走了进来。坐在蒲松龄身旁的人低声说:“看,那个四十多岁的就是施闰章。”蒲松龄望着这个名闻全国的诗人,心里羡慕极了。

蒲松龄见两个试题是“早起”和“一人勺之”,不觉心花怒放。心里话:这两个题很是平常。他看了主考官施闰章一眼,微蹙双眉,进入了构思。

功夫不大,蒲松龄提笔蘸墨,挥毫写道:“尝观富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何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

蒲松龄写完卷,抬头一看,见考生们有的还在愁眉苦脸,有的正在抓耳挠腮,有的已挥笔疾书,有的又汗流满面。望着望着,他不免有点儿沾沾自喜起来。

蒲松龄第一个交了卷。施闰章接过卷子,看了看这个有点瘦弱的年轻人,心里说:少年气盛,别看交得早,未必是好文章。

施闰章提起朱笔,刚看了儿句,就被蒲松龄的生花妙笔吸引住了。他一口气看完落笔批道:“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他看完蒲松龄的第二篇文章,仔细品味了一界,真是越看越好,不禁提笔赞道:“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批完,把蒲松龄高高地中了个第一。

蒲松龄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并得到施闰章的赏识。就在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社”,讲诗论文的时候,山东省栖霞县的于七率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震动了清朝统治者。公元一六六一年,清圣祖颁登极诏,添设山东提督并命令青州都统济世哈率领大军,进剿于七。

清兵所到之处,杀人放火,鸡犬不宁。蒲松龄家乡的男女老少,背井离乡,纷纷逃进深山老林。蒲松龄也与家人失散,孤身逃上:一条小船。他望着逃难的人群,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清兵的仇恨。

天近黄昏,蒲松龄又渴又饿。这时,他多么阶望能找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啊。他正想着,小船转过一道山口,前面山腰的树林里突然露出儿座茅屋。

天渐渐黑下来,蒲松龄弃船上岸,径直进了山村。一家窗口里闪出微弱的灯光,蒲松龄走上前,轻轻地叩动了柴扉。

随着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柴门开了一条缝。一个柔和的声音问:“谁呀?”蒲松龄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个十七八岁,生得眉目清秀,穿着朴素大方的山村姑娘。

蒲松龄说明来意,好心的姑娘不禁同情起这个说话文雅、举止大方的青年秀才来忙说:“快进屋吧!”两人一前一后,进了低矮的茅屋。

姑娘赶忙熬汤热饭,姑娘的母亲跟蒲松龄拉起了家里的事。言谈中,蒲松龄知道这姑娘叫陈淑卿。两年前,父亲染病去世了,只剩下一个有病的母亲。孤女寡母,艰难度日。

第二天,逃难的人纷纷传说大兵己离这里不远,村里的人也随着卷进了逃难的人流。蒲松龄义不容辞地帮助陈淑卿搀扶着年老多病的母亲,离开了山村。

离村不远,老太太突然停步,流着泪对蒲松龄说:“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不能连累你。看来你是个好人,我就把卿儿交给你。你们走吧!平静以后,好歹别忘了我就行了!”

蒲松龄和陈淑卿只得流着眼泪辞别了老人,踏上了逃难的路程。两个人相依为命,在同甘共苦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于是,他俩便私白结了婚。

第二年,清兵残酷地镇压了于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局势平静了。蒲松龄带着陈淑卿回到了离别半年多的家乡一一满井庄。

蒲松龄的父母见儿子从外面带回一个并非明媒正娶的女人,顿时大怒,逼着蒲松龄把陈淑卿赶走。

在那个时代,蒲松龄和陈淑卿怎能抵得住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蒲松龄只得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含着离别的泪水,把陈淑卿暂时送回了娘家。

可事情没有算完。蒲槃见儿子们都已长人,又各有各的心思,便借着这股怒气,把蒲松龄兄弟三人找到一起,分了家。

蒲松龄只分得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院墙破烂不堪、杂树从生,他呆呆地望着这三间小屋和夫人刘氏,真不知以后的日了该怎么过。

社会动乱、爱情波折、家庭纠纷,生活重担,以及社会奥论的压力,一齐落到了年仅二十三岁的蒲松龄身上。妻子和儿子睡下以后,他望着天边一弯残月,独自在院中徊。

夜深了,刘氏把蒲松龄劝进屋里,安慰道:“过日子的事你就甭管了,安心念书,我想将来定会好起来。等过些日子,咱再设法把淑卿接来家。我又不是那容不得人的人。”

蒲松龄一句话不说,深情地望了望妻子和空旷广破败的新居,咬着下嘴唇,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打开了半年多没动的书籍。

他就着微弱的灯光,刚打开书,突然,院子里鸡叫猪嚎,乱作一团。蒲松龄一下子跳起来,伸手从门后操起一根木棒。

蒲松龄冲到院子里,一只狐狸见有人来,夹着尾巴从破院门底下逃走了。

他回房翻了几页书,可一点也看不进去。愁闷中,蒲松龄把自己的命运跟过去听到的许多鬼狐神怪故事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竟然提起笔、把其中的许多故事写了下来。

后来,张笃庆、李希梅等人听到蒲松龄的遭遇,纷纷前来探望。李希梅发现蒲松龄写成的儿则鬼狐故事,批评说:“蒲兄,我知你心情欠佳,可万万不能因此消却胸中志气,写这等不三不四的东西。”

张笃庆也趁机劝他:“孙蕙兄去年已中了进士,我辈应以其为榜样,砥砺奋发,博取功名。上报朝廷,下泽百姓。希梅弟约我到他家共读,因此,今天我俩特来约请前去一解胸中愁闷,二可共同琢磨。”

刘氏也极力劝导。第二天,蒲松龄使带了箱,来到李家。他们立下规矩,每天要背一篇古文,阅读一篇经文,作一篇应付考试的文章,一篇应用文,并要全部抄写一遍学习非常刻苦。

时隔不久,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明史之案”。庄廷因私修明史,攻击朝政,被从坟墓里挖出来,碎尸万段。与案情有牵连的人全部处死,妇女小孩也被发配边关,充当奴仆。蒲松龄他们听到消息,都吓朵了。

停了好一会儿,李希梅才战战兢兢地说:“自古至今,文字狱之残,未有如此者我辈读书人,必须分外小心。蒲兄你写了那些东西,我看危险!”蒲松龄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蒲松龄更热心于科举考试了。但因为施间章已调离山东,新学使又不学无术,且考场徇私舞弊的现象日益严重。蒲松龄虽考过一次,也没考中。回家的路上,他双凰紧锁,一句话也没说。

回家后,蒲松龄又将陈淑卿接到家中。虽然妻子刘氏对她也不错,但她因为上次的打击和社会奥论的压力,惊恐和羞愤交织在心头,很快就病倒了。

陈淑卿一天天消瘦下去的面容,使蒲松龄很为不安,他预感到事情不好,便瞒了亲朋,悄悄地请来一位画匠,为陈淑卿画了·张小像。

陈淑卿经医治无效,含着满腔羞愤,离开了人间。在那个时代,不允许蒲松龄为她写一篇祭文,立一块墓碑,甚至连到她坟头去哭一场都不行。蒲松龄远远望着陈淑卿的新坟,心里痛苦极了。

夜深了,蒲松龄还望着陈淑卿的小像出神。忽然,他提起笔,在小像的空白处写了一篇隐晦曲折的骈体文:《陈淑卿小像题辞》。他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寄托对陈淑卿的哀思。

这时,蒲松龄的朋友孙憨已做了宝应知县。他知道蒲松龄近儿年遭遇不好,第二年秋天,便写了一封信,聘请蒲松龄为他主管文书。蒲松龄不顾妻子的劝阻,慨然应允。

在赴任的路上,他望着壁立的高山,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沉重的心情减轻了许多。将近沂州地方,突然天降大雨,蒲松龄慌忙之中,发现前面有一座客店。

急匆匆进了客店的蒲松龄,见一个秀才正在那儿讲故事。周围十几个旅客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他顾不上换衣服,赶忙凑了过去。

秀才讲完故事,回头发现了浑身湿淋淋的蒲松龄,急忙拱手搭话。蒲松龄询问故事本末。那秀才从书箱拿出一本《桑生传》,递给他说:“这是我们同社秀才王子章所

蒲松龄换下衣服,一口气读完《桑生传》。他听着窗外浙浙沥沥的秋雨,望着雨中朦朦胧胧的远山近树和刚看的故事,想到了陈淑卿,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面……。

中秋之夜,皓月如轮。桑生一个人在5房中秉烛读书。这时一个苗条的姑娘出现在院中。她隔着石榴树,望了望窗口透出的烛光,走上前去,轻轻叩响了屋门。

桑生开门一看,大吃一惊。姑娘向他嫣黔一笑,自我介绍说:“我叫莲香,因爱你才貌双全,所以大胆前来和你相会。”从此以后,莲香每隔三五夜,便来与桑生会面次。

一天晚上,莲香没来,桑生正一个人在院中徘徊,忽然一个比莲香还俊的姑娘来到桑生面前。姑娘自称姓李,也是爱上了桑生的人品才学,才偷偷来和他相会。

从此,每逢莲香不来,这姑娘使来与桑生会面。不久,桑生便觉得身上不舒服起来。一天,莲香见桑生气色不对,给他试了试脉,吃惊地说:“相公脉如乱丝,象有鬼觉难道你和别的女人有来往吗?”

从此,每逢莲香不来,这姑娘使来与桑生会面。不久,桑生便觉得身上不舒服起来。一天,莲香见桑生气色不对,给他试了试脉,吃惊地说:“相公脉如乱丝,象有鬼病。难道你和别的女人有来往吗?”

第二天夜里,姓李的姑娘又来了。并说她见过莲香,说莲香是个狐狸精。桑生见她们互相诋毁对方,只以为是她们互相嫉妒,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桑生开玩笑地对莲香说自己的病可能是狐狸精作怪。莲香一听,叹了口气,说:“这事我百口难辩,一百天以后,看你的病到底是什么作怪!”说完,便告辞走了

莲香走后,姓李的姑娘夜夜来会桑生。不到三个月,桑生就病得不能起床了。白天,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心中是多么想念莲香,多么后悔没听她的话呀!

其实,莲香并没有忘记桑生。那次告别以后,她知道桑生必然生病,便入山采药,做好了给他治病的准备。

一百天以后,莲香又回到了桑生身边。恰巧姓李的姑娘也来看望桑生。莲香与她当堂对质。这时,桑生才知道两个姑娘都不是人:莲香是孤狸精,另一个是鬼。

后来经过许多波折,桑生终于跟两个姑娘幸福地牛活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蒲松龄又联系自己的爱情波折,便把这个故事进行了加工。这就是后来《聊斋志异》中那篇脸炙人口的《莲香》。

蒲松龄为写《莲香》,一夜未睡。第二天赶到宝应后,孙蕙立即设宴为他洗尘,并请来许多乡绅作陪。宴席上,互相吹捧阿谀奉迎的话令人肉麻。蒲松龄听得直蹙眉头。

蒲松龄虽对这种幕府生活有点厌倦,但却在这段时间里登北固,涉大江,游广陵开阔眼界,陶冶性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并写了许多好诗,使他在文人中赢得了声誉。

在那种时代,象蒲松龄这样正直的人,在官场里是很难混下去的。一次,他听说监狱中私立了许多刑罚,敲诈百姓钱财,便假托有公事,一个人来到了监狱。

他刚进监狱,便见从外面押来了四五个“犯人”。蒲松龄一问,原来是一个乡下人告他儿子不孝,这是几个被捉来作证的邻居。蒲松龄一听,不由得锁起双眉。

狱卒给“犯人”带上重枷镣铐,押进了一座阴暗潮湿、又脏又臭的牢房。蒲松龄忙问:“他们既然无罪,为何……。”那狱卒忙向他挤挤眼,做了个点钱的动作,说:“这,师爷还不明白吗?”

蒲松龄略一思考,又问:“那些穷得实在拿不出钱来的人,最后总该稍微宽一点儿吧?”狱卒冲蒲松龄一努嘴,说:“那样,以后谁还送钱来!”

第二天,蒲松龄陪孙蕙升堂审案。先审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楼的穷人。那人据理争论,孙蕙一签飞下,衙役们一声喊,二十大板,只打得那人皮开肉绽,叫声震天。

不一会儿,衙役们又带上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从他那身衣服和红光满面的脸上,蒲松龄就可以断定这人即使在狱中也没受罪,不用说,狱卒和衙役们也一定得了不少贿赂。

果然,同样挨板子,那人虽然人声呼号,脸上却儿乎没有痛苦的表情。蒲松龄用心一看,只见两个衙役手里的板子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审完案,蒲松龄尾随着押那富犯人的衢役走出了门。不多远,两个衙役见近处无人,便撒开手,同那犯人有说有笑地向监狱走去。

蒲松龄把亲眼看到的营私舞弊和解救姓苦难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孙蕙。那知孙蕙笑笑说:“世风如此,依我看知理不如随俗。”蒲松龄一听,心顿时冷了,当即向孙蕙提出了辞呈。

一叶轻舟在波涛翻滚的黄河上破浪前进。辞职回乡的蒲松龄站在船头,望着远山近水,心湖象脚下的黄河,汹涌澎湃。他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官场见闻写下来让人们看看这世道人情。

从第一次赶考到这次宝应之行,使蒲松龄深深地懂得了在利禄之地,处运筹之所必须要违尧舜之言,背孔孟之道。一回到家,他便写了斗大的两个字:“聊斋”,悬在自己的书房门口。

蒲松龄独坐斋中,看着自己在南行时写的诗集《南游诗草》,眼前立即浮现出宝应的监狱,高邮的衙署;浮现出富人的骄横,穷人的苦难。对!应该把这些见闻写下来。想着,他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

忽然,几年前庄廷缆私修明史之案又浮上了蒲松龄的心头。他不禁打了个寒战,慢慢地放下了笔,在“聊斋”中踱来去,眉宇间凝成一个疙瘩,脑子里进行着激烈的争:怎么,就此停笔吗?不,要写!可怎么写呢?

一天,蒲松龄满怀惆怅,信步走出“聊斋”。对面,他小时候在里面念过书的书房映进了眼帘。他猛然想起了在里面偷偷看过的《搜神记》和《幽明录》,立时有了主意对!何不也假借鬼狐神怪,树魅花妖来写我要写的东西呢?

想到这里,蒲松龄觉得天上的太阳也格外亮起来。他三步两步冲进“聊斋”,提起笔,根据自己在官场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揭露贪官污吏的《考弊司》。

到了四十岁,蒲松龄虽然连个举人也没考中,但写的鬼神故事却有几十篇了。他望着厚厚的一叠手稿,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他便把自己写的书命名叫《聊斋志异》,并写了一篇自序。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的消息传开以后,许多很有名望的人都纷纷前来索读。就连曾做过刑部侍郎的高珩也慕名赶来而且看后还给《聊斋志异》写了一篇序文。

蒲松龄的名声也随着《聊斋志异》传播。他听着人们的赞扬,生活的波折和科举失意造成的不快,无疑被冲淡了许多,脸上:的笑容多了,《聊斋志异》的写作也更勤奋了

但《聊斋志异》也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反对。其中,他的好朋友张笃庆、李希梅反对得最起劲。一天,他俩一齐找上门来,责怪蒲松龄不该写这些谈狐说鬼、离经叛道、招惹是非的“闲书”。

刚刚得到一点精神安慰的蒲松龄又陷入苦闷之中。他吃饭不甜,睡觉不香,坐立不安,耳边总是响着朋友的劝告。有好儿次,他真想就此搁笔,停止《聊斋志异》的创作

《聊斋志异》传到了曾任过江南扬州府通州知1州的乡绅毕际友手里。毕际友看着看着,禁不住拍案叫绝。正在这时,他的侄子毕怡庵来找他商量家塾中请老师的事。

毕怡庵见叔父正在读《聊斋志异》,也极山称赞起来。并说他看了那篇《青凤传》后,做梦都梦见狐狸姑娘来。两个人说着说着,便不约而同地决定请蒲松龄做塾师。

在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早晨,蒲松龄正在“聊斋”中读书,大儿子蒲箬进门说:“爹,外面有人找。”

蒲松龄将来人迎进“聊斋”,那人取出一张人红帖子,双手恭恭敬敬地递到蒲松龄面前,说:“家主人请先生到我们府上去一趟。”

蒲松龄打开请帖一看,原来是西铺毕际友家想请他做塾师。心想:他父亲曾在明代做过尚书,他本人又做过刺史,官比孙蕙更大,恐怕……蒲松龄想到这里,便委婉地谢。绝了。

三人出门一看,原来是毕际友亲自来请蒲松龄。蒲松龄大受感动,将他请进“聊斋”,欣然应允。

四个人并马来到毕家,蒲松龄马上被那宏丽的宅院,幽雅的环境吸引住了。

毕际友为了使蒲松龄更加安心,亲自引他游览了家中的“石隐园”。蒲松龄望着那绿草铺地,百花争艳、假山玲珑、占木参天的人间仙境:多年的烦恼愁闷一扫而光。

转过一道花木掩翳,碧荷辉映的临水长廊,穿过儿架藤萝,便来到了毕际友的书房。蒲松龄看着案头的端砚古鼎,墙上的名人字画,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

翻过一座千姿百态的假山,便到了倚山面水的“绰然堂”。毕际友告诉他,家塾就设在这里。蒲松龄顺口说:“好!好!”

从此以后,蒲松龄就在毕家当了私塾教师,一面教毕家的几个孩子念书,一面勤奋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便求个金榜题名,也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改变这不分皂白的强梁世界。

一天,他正在“绰然堂”中给学生修改文章,毕际友匆匆赶来,说有要紧的事商量。

原来,当时的诗坛领袖翰林院侍讲王士祯是毕家的世亲,因父丧在家守灵,明天要前来探望。蒲松龄一听,觉得自己与王士祯的地位相差太远,但又为能见到这个举国闻名的诗人而高兴。

第二天,王士祯来到了毕家。宴席就设在“绰然堂”中。席间,毕际友在王士祯面前极力赞扬蒲松龄的才学,其余儿位作陪的乡绅也整起拇指,随声称颂。

蒲松龄拿出他的《南游诗草》,士祯举杯吟诵,当读到《为友人写梦八十韵》五言古诗时,禁不住拍案赞赏。

毕际友在一旁见了,又乘机说道:“松龄兄诗写得好,文笔更妙。近来撰《聊斋志异》数卷,读后真令人爱不释手。”王士祯听,忙请蒲松龄快快拿来一看。

当王士祯听说《聊斋志异》己被人借去,不在身边时,深表惋惜,并再三与蒲松龄约好,将来一定要寄给他看看。

为请名人指教,蒲松龄工工整整地抄了《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寄给王士祯。王士祯逐篇详阅,并作了许多批语,大加赞扬。

因为王士祯的赞扬,蒲松龄的名声越来越人了。许多地方名流,达官贵人,纷纷登门拜访。

蒲松龄在穷途末路,不被人所理解的境遇中,忽然得到王士祯的褒奖,写《聊斋志异》的劲头更大了。为了搜集素材,他经常到字路口的小茶棚里,倾听往来行人讲述的奇文铁事。

蒲松龄虽然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名声,但一直到五十多岁仍然连个举人也没中。他五十一岁那年,又要考试了。朋友们都劝他不要死心眼,最好利用一下王士祯等人的关系。

蒲松龄不等他们说完,拍案而起,说:“凡我们读书人,应以文章道德博取功名如此寡廉鲜耻,投机钻营的事,我蒲某宁死不为!”

朋友们知道他脾气耿直,也不介意,到了考试的前夕,仍然结伴来到济南府。他们刚在第一次住过的“顺享”客栈里安好,·个年轻的秀才进门问:“诸位,敢问哪位是蒲松龄老先生?”

那人把蒲松龄拉到僻静处,看看四下没人,鬼鬼崇祟地掏出两份卷子,递给蒲松龄说:“家父费八百金买得两个题目,学生作了两篇,久闻先生名声,请………。”

蒲松龄一生最厌恶这种蝇营狗苟的人,不等他把话说完,便扭身要走。那人一见忙伸手拦住他的去路。

蒲松龄无奈,只得接过那人的文章。这时,李希梅等人也随后赶来。蒲松龄见文章写得七拼八凑,枯燥艰涩,很没味,便顺于把文章递给了李希梅。

李希梅他们看完,哄堂大笑,羞得那人无地自容,满脸怒气。他一把夺过文章,愤愤地说:“让你们看,是瞧得起你们,其实你们要是真行,不早就中了?我的文章不好说不定一考就中!”

蒲松龄咽了一口唾沫,一句话也没回上来。他旁边的一个秀才却接口说:“如果这等文章能中,除非主考官是聋子!瞎子!”

一场小小的风波平息了,可蒲松龄的心潮却翻腾起来。他一个人徘徊在客栈院中,想到自己的遭遇,想到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难说呵…”

果然,世上的事难以预料,考试那天,蒲松龄第一场考得很好,谁知第二场却因为没有贿赂监考官,被以违犯考规的罪名赶出了考场。

蒲松龄没有懊恼,只有义愤。他用郑不屑的眼光狠狠地瞥了考官一眼,昂首挺胸,大步离开了考场。至此,蒲松龄对科举道路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他本想马上回家,但想到那个口出狂言,不学无术的秀才,便住了下来。他要等到发榜,看看那秀才究竟能不能中。

发榜的日子到了,蒲松龄一大早便来到学府门前,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容易挤到了榜下。

不一会儿,蒲松龄便在榜上发现了那个秀才的名字。这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无精打彩地挤出了人群。

还没走进店门,蒲松龄便听到了那个秀才盛气凌人的嗓门。蒲松龄皱了皱眉头,扭回身,向大明湖走去。

晚上,胸有成竹的蒲松龄回到店里,找出笔墨纸砚,提笔写上了三个大字一《司文郎》,然后便根据他在大明湖畔的构思,奋笔疾书起来。

在一座宏伟的寺院里,赶考的王平子偶然遇见了一个姓宋名生的白衣秀才,山东登州人。两个人说了几句话,非常投机。王平了便叫家人搬来座位,两人相对倾谈起来。

他俩正谈得起劲,另一个秀才余杭生闻声赶来。谈话中,余杭生嘲笑北方人不通书。宋生微微一笑说:“北方人不通书,但不通书的未必是我。南方人通书,但通书的未必是你!”王平子一听,不觉大笑。

余杭生恼羞成怒,马上与宋生比试文章。结果连出几个题目,宋生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余杭生一见,知道自己不是对于,灰溜溜地溜了。

从此,王平子对宋生更加敬佩,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宋生也经常帮助王生修改文章。

考完试,两人一块儿在寺中散步,无意中碰见一个卖药的瞎和尚。宋生一见,惊讶地对王平子说:“这个人不一般,很懂文章。你赶快去把你在考场中写的文章拿来,请他品评品评。”

余杭生听到消息,与王平子一起来到导中。瞎和尚听了他俩的请求,笑着说:“我看不见,怎么品评?”王平子请他听,瞎和尚说:“那要费多长时间?不如把你们的文章烧掉,我用鼻子给你们闻闻就行了!”

先烧了王平子一篇文章,瞎和尚稍一闻,评论就非常中肯。余杭生不信,又烧了一篇著名文人的作品,和尚闻了闻,说:“好啊!闻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文章离了高人妙手写不出来。”

余杭生大吃一惊,忙烧了自己的一篇。谁知和尚刚闻了一下,便连声咳嗽起来,喘了好几口气,才说:“别再烧了,闻这种文章肚了怎么受得了?若再烧,我就要呕了。”余杭生脸一红,赶忙溜了。

谁知发榜一看,王平子没有考中,余杭生反而中了。余杭生得意洋洋,硬拉了王平子找到那个瞎和尚盘问。瞎和尚摇了摇头,叹口气说:“我的眼虽然瞎了,鼻子可没难道考官连鼻子也瞎了吗?”

余杭生不服,瞎和尚说:“不信,你把考官们的文章各取一篇来烧掉,我准知道是谁给你看的卷子!”余杭生说:“要是闻差了呢?”瞎和尚生气地说:“剜掉我的瞎眼珠子!”

王平子和余杭生找来了八九个考官的文章,一篇篇焚烧,到第六篇,瞎和尚忽然大声呕吐,过了好一会儿,才级口气说:这真是你的老师,我只闻了一下,便把我弄成这样子,若再闻几下,真叫人受不了!”

余杭生一看,果然被瞎和尚闻出了给自己看卷子的考官,便说了两句撑门面的硬话,逃跑了……。

蒲松龄一口气写完《司文郎》,远处己传来了阵阵鸡鸣。他吹灭灯,信步走到院中,望着东方渐渐发亮的天空,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从此以后,蒲松龄再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他回到家乡,一面继续当他的科举教师一面继续创作,整理他的《聊斋志异》。他用白己的笔,鞭挞那原无皂白的强梁世界。

蒲松龄广泛地接触了广大的贫苦农民,知道自己写的《聊斋志异》他们看不懂,于是便把其中的许多故事改写成通俗的但曲,使乡下的老太太和儿童都能讲诵。

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编写了《药崇书》、《农桑经》、《日用俗字》、《婚嫁全书》等许多为劳动人民日常需要的书。

1709年,七十岁的蒲松龄才结束了漫长的塾师生活,回到自己家里。这时,他与广大农民的关系更密切了。乡亲们有了事,都愿意和他商量。

一天,蒲松龄饭后到街上散步,忽见儿个乡亲在不远的一座门前交头接耳,指手划脚地谈论什么。他们一看到蒲松龄,一齐围了过来。

他们气愤地告诉蒲松龄,过去征收的漕粮,每石最多不超过一两六钱银子。而今年,漕粮经承康利贞竟然欺官害民,编造了许多杂费名目,将每石提高到二两一钱。

蒲松龄越听越生气,不等乡亲们把话讲完,回家骑了马,不顾七十岁高龄,径直赶到了漕粮经承衙门,在正厅见到了康利贞。

康利贞见蒲松龄来到,赶忙让座。蒲松龄毫不客气,落坐后便与康利贞当面交涉康利贞利欲熏心,蛮不讲理。

蒲松龄一怒之下,便串联了本县儿个颇有名声的人物,联名给山东按察使写了一封信,揭发康利贞的罪行。

山东按察使了解到这一情况,使下令撤了康利贞的官。广大人民听到这一喜讯,奔走相告,互相庆贺。蒲松龄听到这一消息,脸上:也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谁知第二年冬天,康利贞又带了许多随从,车马成群地返回了淄川,并宣称自己是得到王士祯等贵官的推荐,重新担任了漕粮经承。消息传开,全县立即沸腾起来。街头巷尾,人们到处议论纷纷。

这时,蒲松龄刚得了个岁贡生的科名,又与张笃庆、李希梅一起被推举为乡饮介宾。秀才们听到康利贞重返淄川,不约而同地赶到蒲松龄家里,要他出面,进京申诉。

饱经风霜的蒲松龄知道秀才们处事往往见功就争,见败就推,很想不参与这次事件,但想到康利贞的民愤,想到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不禁双眉紧锁,在“聊斋”中徘徊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蒲松龄才一字一板地对他们说:“依我之见,倒不如先给王士祯等人写一封信,略陈委曲,劝他们收回成命,如事不成,再进京申诉也不为迟!”

秀才们又乱嚷嚷地议论了一番,觉得这办法比较稳妥,一齐把写信的事儿托给了蒲松龄,便先后告辞走了。

夜里,蒲松龄对着昏黄的灯光,一1口气写完了三封信。一封给王士祯,一封给另一个大官谭元竟,一封给淄川知县吴堂,请他们罢免康利贞的职务,以平民愤。

儿天之后,康利贞又一次灰溜溜地滚出了淄川城。人们得到消息,纷纷到蒲松龄家中祝贺。

经过这次事件,蒲松龄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晚年,在他一生最后几年的家居生活中,便集中精力,对《聊斋志异》进行了最后的加工、整理。

一七一五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七十六岁的蒲松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怀着终生的落寞,倚窗端坐,面对着白己一生精力凝聚而成的《聊斋志异》,与世长辞了。

现在,许多聊斋故事已被改成电影,戏剧和最受儿童们欢迎的连环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我们坐在舞台下、银幕前,或是火炉边,垂柳树下欣赏着动人的聊斋故事的时候,谁又能忘记蒲松龄这位伟大的作家呢?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