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八零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尽的欢乐。俩娃儿也常常在我的富于迷幻色彩的描述回忆录中,双眼冒光,想穿越回去亲眼看一看我的童年生活。
其实,八零后的童年生活大都是苦涩的,就像身体上的疤痕,当时切肤的痛会在时光这个大眼筛中一层层漏出,唯留下关于伤口来历的故事,经过脑海一次次上色,渲染成有趣的故事,再传给下一代。
今天是阴天,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寒风,和在风中簌簌飘落的枯叶,有一丝凉意飘过心头。但室内的温度比春天还暖,身子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跟窗外的寒冬完全是两个世界。
“妈妈,你们小时候的冬天有啥好玩的?” 每个没有早晨的周末,起床都是半晌了,喝着即是早餐又是午餐的米粥,吾言第一百零一次向我提问了一个百问不厌的问题。
就像孩子口中的“妈妈”,每次喊出来都有新意,我的脑海里开始播放那些本来是黑白的,却早已被一遍遍润色到七彩斑斓的童年趣事。
八十年代农村的冬天,还没有现在的寒冬和暖冬之分,只有漫长的严寒,没有保暖轻盈羽绒服,没有地暖和空调。作为一个瘦弱的小孩儿,抵御那一分一秒都能把身体冻透的严寒,我们有秘密武器。一是妈妈用棉花亲手缝制的棉袄棉裤高帮棉鞋,二是屋里的暖炉子,三是小伙伴们一起跑跳,用自身的发热功能~运动来保持身体的温度。
妈妈亲手缝制衣服和鞋子,这件事对如今的孩子们来讲,甚是有些困难。衣服不是来自超市商场和网购吗,哪儿能从妈妈手里变出来呢?倒是见过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难道鞋子也可以用线编,只是咋走路呢?
看吧,就是被夸赞智商很高从小就看出来聪明的新一代娃,听到从未见过的事物时,也无法用单纯的想象来给出解答,答案其实都在亲身经历中,无需费脑,也不用多高的智商。
来来来,听我慢慢道来。我们春天在田地里种棉花,它们长大一点后,要把每株苗上多余的叶杈掐掉,再大一点后就要每个周末去棉田里捉虫了。我和哥哥姐姐每人拿一把小剪刀,负责左右两行棉花,从地头的第一株开始,蹲下来仔细在每株棉花上的叶子上寻找虫子,再把它们剪断。
“妈妈,要是这株的虫子爬到另一株上,等你过去了它又偷偷爬回来怎么办?” 不用担心,棉花的虫子是根本找不完的,因为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所以,在棉花生长的季节里,我们每个周末都是很忙碌的。在棉花田里一遍遍剪虫子的动作,让我那几个月的梦里都是满眼的虫子,我都快要被吞噬了!
不说了不说了,影响食欲,换个话题,说摘棉花吧。棉田里的棉花到了采摘的季节时,就不是每个周末去干活了,而是每天放学都要去。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我上三年级时,姐姐们都上初中了,她们有晚自习,就不能每天去地里摘棉花,家里只剩下我一个闲人。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爬在教室外把老师留得练习题以最快的速度写完,然后飞奔回家把书包往屋里一扔,拿个围兜就去村南头的棉田里摘棉花。
“妈妈,你一个人去吗,害不害怕?” 当然不害怕啦,那可是我天天去的棉花地啊。哪一块儿有陇沟,哪一片是我前一天摘过的,哪一行当天需要摘完,我都清楚的很。只是吧,每次摘到南头挨着河边时……
“咋啦咋啦?” 那儿有两座坟头,不知埋着谁家的祖先,听老人说里面可能有蛇窝,还可能有狐仙。夜里就有人见过鬼火,要是从坟边走过的话,他们还会在身后追着人跑!
看着吾言张的大大的已经合不拢的嘴巴,我噗嗤一声笑了。逗你的啦,其实那是磷火,尸体腐烂的过程中产生磷这种气体,因为自燃的温度很低,当人经过时,身体会带动空气流动,它才会随着飘动。以前的人不懂,才叫它鬼火。哈哈哈,吓到你了吧?
吾言抹两把脸,喃喃道:没想到去地里摘个棉花,还要冒着被吓到灵魂出窍的风险!
这不是一个人摘棉花无聊嘛,所以才导演出这么多神话故事。那蒲松龄写聊斋,不也是这样完成的嘛!
来来来,扯远了,接着说棉花。棉花收回家要晾晒,干了后就会在冬季来临前卖掉一大部分换钱,剩下的够自己用就可以了。棉花去籽后,弹到蓬松柔软,就可以直接拿来做棉衣棉鞋了。你小时候还穿过棉花缝的棉袄棉裤呢!
以前的生活条件艰苦,一般老大穿剩下的衣服洗洗补补再给老儿穿,然后拆洗干净缝制好再给老三穿,并不像我们现在大都穿新衣。但由于姥姥的手很巧,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带着姥姥亲手绣的花鸟,很是漂亮。
“鞋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还没有穿过妈妈手工做的鞋子呢!” 吾言一脸新鲜又略带遗憾的说。
手工鞋的鞋面跟棉衣的制作过程类似,就是用两块布(表布和里布)裁出样片来,在中间铺上一层棉花缝制而成。鞋底呢就复杂一些了。在夏末秋初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我和姥姥拿上几张报纸,一些布,和一罐熬好的浆糊,爬上屋顶后,扫出一块干净的地儿。先铺一张报纸,刷上一层浆糊,再铺一层布刷一层浆糊。杂布要铺三四层后,最后刷浆糊,再铺一层整齐的表布。这样的一层报纸和四五层布用浆糊粘在一起的方块,要做几张。然后,等几天太阳就会把它烤干,揭下来后就可以等待农闲时,裁剪成鞋底的样式,用一条细长的白布将几层挨个包个边,再用针线一针针的纳在一起。
“啊,几层那么厚的鞋底子,怎么用针纳在一起啊?” 哈哈哈,这个你就猜不到了吧,我们有秘密武器~针锥!就像武侠小说里暗器高手发射的毒针,尾巴上按一个木制或竹制把手方便握在手里,就可以将鞋底子扎出一个小洞,在用线穿透啦!姥姥和大姨还可以在鞋底子上纳出各种花样来呢,厉害吧?
吾言像听到了什么绝世武功秘籍一样,惊讶的问:“毒针,暗器,花样?” 好啦,原谅我吧,一不小心将纳鞋底子说成东方不败了……
来来来,咱说说我们小时候的炉子吧,保准你哈喇子流一地!冬天到来后,外面天寒地冻,白菜萝卜和各种小动物都躲在土里不出来了,我们一放学也背上书包一路小跑跑回家,钻屋里就搬小板凳往炉子旁边凑。等冻的跟胡萝卜一样的俩手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就去旁边筐里拿一些花生红薯大枣啥的,放在炉子上,一会儿便闻见一股子甜滋滋的香味弥漫开来。吸溜吸溜鼻子,深吸一口香气,再洗手准备开吃。
“我也会,空气炸锅一拧,十几分钟就好!” 吾言没见过老家拉风箱炉子,我等下次再给他画个图讲解。但今儿必须要告诉他,炉子烤出来的食物,跟空气炸锅是不一样的,我们儿时的食物是天然的香甜,炉子焙烤的滋味是如今的科技模仿不出来的,尤其是那会儿又冻又饿的滋味,如今的小孩儿很难理解。所以,食物的美味,取决于食材、制作方式和饥饿的程度这三个条件,饿是最关键的那个!还有一个,便是经岁月里浸染的感情,像粮食发酵的酒,时间越久便越发醇厚香甜。
人到中年,对静心加工过的食品开始心生一丝排斥,总是怀念儿时从自家菜园里摘的新鲜瓜果最本真的滋味,就连口味也越来越淡了。穿衣的风格偏向棉麻,使用的物品偏向怀旧,对材质款式的喜好越发像儿时的习惯。那个年代是因为物质条件匮乏,这个时候是见识经历了很多后,发现原始朴实本真的才是最心心念念的。原来,没有优越的条件时,我们祖先一代代传承的智慧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经历了制造业飞速发展膨胀后,回忆里那些凝结了汗水的手作才显得弥足珍贵。
儿时的那么多好玩好吃的有趣的经历,大都来自于艰苦的生活条件里无奈的劳作,我们却活的生动活泼天真烂漫,将记忆里的苦熬出了糖浆的香甜。艰难的路,每一步都是脚印,太过平坦的旅途,却如风一样无痕,这也是为啥现在总感觉时间飞逝的原因吧。
愿在如今的幸福生活里,给孩子更多可以在将来回忆的美好。妈妈做的好吃的,妈妈织的毛衣,妈妈做的手工,妈妈泡的茶,妈妈讲的小故事,妈妈的倾听和鼓励,妈妈温暖的话语和小纸条,妈妈…… 待我更多努力,与你美好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