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美国人》是一本以人物为线索,以文化国际主义视角,构建中美关系史的历史类书籍。此书一大特点就是把中美两方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之下,把他们当成同一段历史中,共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徐国琦,是香港大学历史学特聘讲座教授,他传承其哈佛大学日裔美籍导师入江昭,提倡把文化做为路径来研究国际关系史。
介绍书籍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文化国际主义的解读,作者认为:“国际文化主义是指人们为了建立和促进文化间了解、合作、建立跨国界的共同价值观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行为包括学生学者交换、讲座等文化活动的交流等。
一、听书内容
【1】来自美国的中国使节——蒲安臣
蒲安臣美国第一位常驻北京的驻华公使。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1861年被林肯安排到中国担任驻华公使。我们知道,这时候的美国刚刚打完南北战争,正在经历从弱到强的上升过程,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朝封建统治下国力一步步由盛转衰,弱国无外交,蒲安臣成为中美高层次政治交往的代表,帮助中国认识西方通行的法律、外交范例、文史掌故,还以出任中国官方使节的形式替清廷向欧美各国递交国书,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中国玩西方的外交。当然,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他也执行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争取在华的利益,更替美国在国际上秀了存在感。19世纪中后期,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与正在由弱到强的美国相遇了。
【2】中美文化交流
本书最大特点就是从人物来讲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故事。
1.说起文化外交,本书第二章中提到的是一个群体——赴美留学幼童计划。在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声中,1872年120名大多数来广东的13岁左右的有出色学习能力的儿童,在清廷资助下,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15年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多数人并没有完成15年的学业就返回国内。虽然中美第一次大规模民间文化交流未竟全功,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2.除此之外,汉学也在美国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卫三畏第一个在美国开办汉语课程。
戈鲲化成功充当了中国文化的名片。当时在美国的华人多作为苦力华工,是努力而又卑微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戈鲲化展现了温文尔雅、谦恭守礼、从容淡定的另一种形象。他堪称是在西方展示中国文化中典雅精致的第一人,也可以算是中美之间“文化国际主义”的中方奠基人。
3.既然有带出去的中国文化,自然就有带进来的美国文化。把美国思想文化带入中国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教育学方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影响重大。胡适、陶行知、陈鹤琴杜威的弟子,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近代教育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中美之间的体育与外交
1.乒乓球外交——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运动员格伦科恩美丽的误会促成了1972年中美政治外交访问与建交活动。
2.中美联合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而达成默契
3.中国代表团正式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美外交关系蜜月期,也预示着中美苏三大关系在格局中形成的新变化。
二、听书感悟
【1】首先通过学习我了解关于中美交往过程中的冷知识。本书作为对比文化差异的书籍,为我带来了更为广泛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在其中也能管窥到一些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思想,蒲安臣作为美国利益的代理人,为美国政府捞利益,也帮助了中国政府,落得名利双收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同时还能够在世界列强面前刷了美国的存在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他是一个应变能力很强的人,并懂得在不同文化差异间把握合适的尺度,赢得人们对他的认可。
【2】书中提到的“文化国际主义”是一种超越了“文化决定论”的历史观念。“文化国际主义”凸显对全球人类“共有的历史”的认识。从这几个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故事中我们都能读到他们跨越地理边界的阻隔,在书写交换不一样的文化。
【3】面对如今全球化文化挑战的当下,这也正是我在其中学到的文化观念:文化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无高低,民族无贵贱之分。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跨种族、跨地区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种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