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最稀缺又宝贵的东西,一旦花了,就永远地没了。
最近,我陆陆续续花了10个小时,逐字逐句地看完了这本心理学书籍《5%的改变》。
我给自己的功课是:每天只能看一点(这样可以看久一点)。
但因为每个故事都太吸引人了,我每次都不得不强迫自己停下来。
每当我停下来的时候,都会想,这本书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我呢?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段话,被深深地打动,才确定了这本书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关键词:允许和期限。
01
被“允许”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这本书里有44个精彩的心理干预案例。
有人婚姻遇到了问题,有人工作遇到了困难,有人的人际关系出了状况......每个人都遇到了自己的人生难题。
很多人会说,“你应该离婚!”“你应该分手!”“你应该辞职!”“你应该不要控制欲那么强!”
但李松蔚老师没有这样,他在很努力要和提问者站在同一边,他“允许”你继续做自己,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很不应该的行为,你也可以做。
他理解你的状态和处境,他会说,“可能有的人会建议你放下,但我觉得,你现在这样也完全没问题啊。它对你来说也是一种精明的策略。”
前段时间,有朋友专门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我们聊了太多,很多细节有点记不清了。
但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的聊天要结束时,她大概在电话那头翻着笔记本回顾聊天,说了一句,“你很热爱自由。”
小时候,我是家里最听话的孩子。
因为是女孩,仿佛天然就应该比男孩懂事早,更听话,所以我就不应该调皮,不应该在看到喜欢的零食时赖着不走,不应该想要买漂亮的小裙裙......
还因为听话,理所应当的,我会有很多不被允许的事情。
可是,所有的“听话、顺从”都是建立在我的人性被压抑的基础上。
从小到大,我没有叛逆期。
不过,这几年,当我开始真正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后,我成为了一个“超级叛逆小孩”。
当别人说你不应该怎样的时候,我会说,“凭什么?”
当别人说你不能这样做的时候,我会说,“我就要!”
当别人说你应该怎样的时候,我会说,“我就不!”
我就像是一个突然冲破了樊笼的人,变得“叛逆又自我”,如果让我感受到了束缚和不自由,我就会难受,会引发我强烈的反抗情绪。
我并没有真的在对抗某个具体的人。
我只是想要活出那个自由舒展的自己。
一开始我还不太能控制住自己的力量,横冲直撞,不小心会伤害到一些人,但渐渐的我变得温和起来,依然是“拒绝”,但也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
曾经,所有的“应该”都化为了我对自己的指责,而每一次自责和否定自己,又会让我受伤,我遍体鳞伤,越来越虚弱,很多事想做,但就是没做到。
现在,我开始“允许”自己做任何事(不违背公序良俗,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犯罪)。
比如,每当我不想写作的时候,我不再责怪自己,允许自己有懈怠的情绪,去玩,去拖延,去干别的。
然后,我在“允许”自己玩的这段时间里,居然能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开始写作。
持续日更140天,没有“应该”,也不需要我对抗,每天都在很快乐的写东西,并且都能在期限内发出来。
一个被“允许”的人,才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才会充满活力和力量,因为“不被允许”,就没有机会长出真正的自我。
02
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期限
有一位女士,和老公恋爱多年后结婚生子。
最近发现老公出轨,她提出离婚,但对方不愿意。
这位女士也很犹豫,并不那么想离婚,于是她就开始积极行动,想要挽救这段婚姻,可对方却又不和她好好沟通。
她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丈夫不逃避和她的沟通?
李松蔚老师在回复里说了一段话:
偏偏他表现出这副既想要又不想投入太多的样子,你就拿不定主意了。
但没有结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结论,
结论就是:你暂时不打算离婚,同时你也不知道能不能长远地走下去。想清楚这一点也是有用的。
没有结论的另一个含义就是,
你承认现在还不能做决定,你就可以把做决定的日子放到将来——我建议你暂定一个明确的期限,比如一年。这样你就可以给老公两条确定的结论:
一年之内,我不打算离婚。
一年之后,我们看看这一年相处的情况,再商量要不要继续这段婚姻。
确定下这两条也是有意义的。请你一周后告诉我,这些结论给你们夫妻带来了什么变化。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但人又是非常需要确定性的,这就充满了矛盾。
像这位女士,她在是否要继续婚姻这件事里出现了强烈的不确定性。
李松蔚老师给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大的不确定转化成相对短期的、阶段性的确定。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犹豫、纠结、不知所措,就是因为我们太期望很快就把这些不确定的事儿确定下来,我们就会更着急、更焦虑、更痛苦。
这时候,先给自己设置一个最后的、确定的截止期限,到这个时间点,我们就必须作出决定。
但从现在到期限日期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放松下来,去接受一些不确定。
就像这位女士,她可以选择离婚,也可以不离,这段时间,她不用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去着急地做出一个决定,她甚至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别的事情上,都行,都可以。
03
在期限内允许自己做想做的任何事
拿我自己举例,我经常在不想写作的时候,就允许自己不写。
比如,我给自己10~30分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可以想干嘛就干嘛,玩游戏、看小说、聊天、发呆等等都行。
30分钟后,我就得作出决定,是继续“玩儿”,还是去写东西了。
大多时候,我会选择去写东西,但偶尔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玩儿够,就又会再设定一个期限,在时间范围内,继续玩儿。
“允许”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能量。
当我们允许的时候,能量开始释放出来,有了更多的生机。
“期限”就是一个提醒,允许自己玩还是去做事,都可以,但有这个时间,我们不管是玩还是做事,增加了确定性,也就是“心里有数”,就不会那么拧巴。
有朋友说,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焦虑,那要不要试试看就做一个“焦虑”的自己呢?
还有人说,觉得自己应该多读书,但看得又不多,就很难受,那要不要试试看就做一个“不看书”的自己呢?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不论是哪一面的自己,都只是其中一面而已。
单独的任何一面,都不足以映射出一个真实立体的“我”,我们是由每一个自己构成了全部的“我”。
大多时候,焦虑不是问题,不爱看书也不是问题,不接纳真实的自己才造成了问题。
放轻松点,人生没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它就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过自己的人生,作为“实验”,就没有失败一说。
世界是个试验场,不用那么拧巴,让我们一起来做自己的人生“实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