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北上广,移动支付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出门不带钱包可以不被饿死,只要手里揣着能连上网的手机即可。甚至乎在支付宝、微信为主的支付大战中,还能享受更多优惠。
问题似乎从手机支付还是现金刷卡支付变成了该用哪款应用来支付。
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应用似乎有更多的打开理由,无论是通过IM来与各种不同熟悉层次的好友进行交流,亦或是刷刷朋友圈,看看好友动态,还是看看公众号的资讯内容,又或是编辑一条待发送的动态。
那么当大多数人在排队等待支付的时候,以上的描述的所有情况都很有可能在进行中。对比于重新开启一款应用,然后经过等待启动,判断店家支持何种支付操作,然后点开对应的操作视图,这一连串突兀而繁琐的流程,在一款正在使用中的应用打开相应的操作视图要来得更便捷。
从这种情况来看,在非外力因素的情况下,微信以及其他更高频次的应用被用来支付的可能性就要更高些,这也许是支付宝为什么硬要在一个钱包里塞入社交功能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优惠或者签独家的商务运营手段之外,增加用户打开应用的概率,从而达到提升支付使用机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