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一路一共住了两年半,是我毕业后租住最久的一个地方。
确切地说,这个地方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租房。是陈先生单位2020年放出来的一批“员工宿舍”,单位里没买房的年轻人都可以申请,他恰好申请了,恰好申请到了。于是,2020年3月底,在疫情刚开始爆发,城市还未完全复苏时,我们把在大塘街出租屋的东西简单打包,只用了一个半天就搬到了中山一路靠近杨箕地铁站的单位房里。
单位房位于一座大厦的高层,楼上楼下都是公司和商铺,为了保证我们的隐私,单位在我们那层的电梯出口加了一扇厚重的防盗门,只有我们这层的住户有钥匙。于是,原本普通的单位房因为这个防盗门的存在变得更像一个家。
大厦本来是一座商业楼,所以比起住宅,我们的住处更像是一个公寓。一层八户,走廊是分界线,两边各四户。每一户的房门都相对而望,最靠近里面,是一条长长的公共阳台,没有单独阳台的户型就需要把衣服拿到这里晾晒。透过公共走廊的窗户,可以眺望到珠江新城的林立高楼。
能在这层楼住的,都是陈先生的单位同事。我们是第一批入住的,刚搬进来时,不仅房间是空空的,整条走廊都是空荡荡的。我们的房间位于走廊的最里端,紧靠公共阳台,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但按照规定我们只能使用一个房间,所以另外一间卧室就一直上着锁。
比起之前在大塘街租的价格昂贵的电梯房,这里的环境对刚搬来的我们来说就是“天堂”。楼层高,视野好,大厦虽然旧了些但房间里的设施都是新的。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我第一次觉得在广州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
当时正好我和陈先生已经订婚,也已经有了结婚的打算,考虑到结婚后可能还会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我便买了很多新的家具,按照未来理想中家的样子来改造这个小公寓。
刚搬进来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在享受拆快递的快乐,因为整个楼层只有我们一家入住,我可以放肆地把快递盒放满整个走廊,有种整个楼层都被我们承包的感觉。不到一个月,我就把原本“空无一物”的房间装饰成了文艺又温馨的理想小窝。
刚住进这里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愿望得到满足的朴素的快乐。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广州租房住,不仅房租高租住的环境也不好,而搬到这里后,不用再付高额的押金和房东签订合同,又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享受住在市区的便利,这对于当时对生活要求并不是很高的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满足了。
居住的位置确实优越。临近“土豪村”杨箕村,步行7-8分钟就是琥珀广场和289商业区,步行半小时可达广州市图书馆和珠江新商业区。楼下不远就有美食圈,粤菜西北菜泰国菜日料店西餐厅应有尽有,星巴克麦当劳各种咖啡店也一应俱全。方圆500米内的设施已经满足了大多数的日常所需。
晚上还可以去杨箕祠堂健身跑步,周末打个车十几块钱就可以到二沙岛野餐。精力充足的时候,还可以来个珠江夜跑,或者和朋友约着去逛博物馆和美术馆。交通也非常便利,出了大厦就是公交车站,步行几分钟就是一号线和五号线换乘的杨箕站。
这个地段最大的优点是它既靠近城市最繁华的区域,又接近具有广州特色的老城区,兼具新城区的热闹繁华和老城区的静谧古朴。
于是,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也利用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用比之前更轻松的方式体验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在周末的早晨避开拥挤的人群去东山口晨跑;晚饭后和陈先生一起散步到二沙岛的沿江路吹江风;也可以不用出大厦,下几层电梯到楼下的美容院做按摩;偶尔有朋友过来,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带他们享受周围的“美食天堂”······
但是有句话说的很好:生命中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这里居住的生活并不是只有便利和划算,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这个小公寓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让我越来越想逃离。
最大的问题是隐私性差。搬来两个月后,整个楼层的入住率开始慢慢变高,邻居们也都渐渐搬进来。与普通的住宅房屋不同,这里的员工宿舍,原本是租给外面的公司做商铺用的,所以户型也更接近于公司的构造。这也就导致了它的整个布局,其实并不适合长期居住。比如,每一户的入户门旁边就是一个很大的窗户,这扇几乎没有任何隔音的大窗户的对面,就是另一户人家的同样大小的大窗户。
所以,在家里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要拉上厚重的窗帘,否则从走廊就可以透过窗户将家里所有的陈设看得清清楚楚。但即使这样,也仅仅只能做到从外面看不到家里的布局,如果在家里用正常的音量说话,对面或者旁边的房屋里都可以听得很清楚。
在这种环境下,本身就敏感的我回到家里也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属于家里的放松和自在,在家里也不敢大声说话,每天都要把窗户紧闭,窗帘拉严。
另一个问题是噪音。虽然房子地段很好,但旁边就是一个大型环形高架和一条主干道马路,我们住的房子,主卧正对马路,厨房和卫生间正对高架。主卧里面有一条很长的生活阳台,阳台的窗户很旧且没有任何隔音效果,夜晚睡觉时,即使拉上隔音的窗帘,也能够听到窗外的汽笛声。
主卧面朝西北,夏天的暴雨天里,狂风会吹着玻璃乱响,若是哪天主卧的门没有关严,大风会穿透玻璃吹得门一关一合,发出很大的响声。
这样的狂风不仅会在下大雨的时候出现,由于住的楼层较高且没有遮挡,有时候哪怕楼下只是风力很小的风,吹到我们这里都会变成呼啸的西北风。也正因如此,居家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要关上门窗,来寻求片刻的安宁。
也会有公寓的其他弊端,因为整栋大厦都是商铺和公司,疫情的这两年,这里的商铺倒闭率很高,经常看到一家公司倒了,没过多久另一家公司的招牌又挂起来了。这就造成了大厦经常装修,今天是二十几层装修,明天又是十几层在装修,有时长达数几个月,都能在下班后看到装修工人在电梯里用运输车把一车车的装修废料往下运。每到这时候本就拥挤的电梯间就会更加不堪重负,有时不得不等上两三趟才能勉强挤进电梯。
周末的早晨或工作日的晚上,有时也能听到装修的电钻声,物业给出的解释是这里是商铺,只能在公司休息的时候装修,我们在反抗无用后也只能默默接受。
因为这种居住环境的特性,大多数时候,我都不想在家待着。那个时候的家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我下班回家后能够放松休闲的地方,而更像一个位于市中心的住起来不太舒适的快捷酒店。它能够提供的,只有方便和快捷。
但也感谢这个没那么舒适的地方和这个不太完美的小家,因为这两年多的体验,我才更想好好努力,早点在这个城市买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也正是有了这个公寓式的单位宿舍的居住体验后,我在买房时才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该舍弃什么。而当初给这个家买的家具,设计的装修,也算是我对未来家的样子的设计“初体验”,让我后来在真正装修时,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真正适合我自己的,抛却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
也真的很感谢分到的这个宿舍房,让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以最低的成本,体验到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居住的感觉,这也许是我今后都不会再有的体验。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年多的“蛰伏”,给了我们买房前的缓冲期,让我们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能更快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除此之外,在中山一路居住的两年多的日子,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住在单位大院的感觉。同层楼的邻居,有去乡下扶贫的年轻人,在周末回来后,会和我们分享的村里种的红薯。有的邻居在这里周转了一年搬走了,过节时会给我们寄家乡的特产。有的邻居要去偏远地区扶贫了,同层的小伙伴,会在他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带上自家的美食去他房间里给他践行。记忆最深刻的,是今年的4月份,广州因疫情封锁的日子里,周末我在家里煮了好多海鲜,分给同层楼的邻居们一起吃。
因为这些邻居们,大多和我们一样,要么刚走出校门,要么刚工作没几年还没买房而申请了单位的宿舍房暂时周转。大家都明白这里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站,在这里短暂地居住,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有人搬进来,也陆续有人买了房子后搬走。
搬进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向往着这里优越的地段和便宜的房租。搬走的时候大家也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已经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更好的选择。搬进搬走,变的是居住的环境,不变的是那颗奋斗的心,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是最早搬进来的,也是第二批搬走的。在我们之后,又有一户年轻人打算年底搬走。他们也已经买好了房子,并在今年完成了装修。
我们离开后,马上会有新的一批住户搬进来。我们逐渐不再年轻,但永远有年轻的人,在这个城市里,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和未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