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我就有种失衡感有种怨气!
每当有怨气的时候,我会用“放下期待”的觉察公式来进行情绪处理,效果很好。
很多冲突的产生都源于自己的期待,期待孩子成为我们喜欢的那个样子,期待员工能主动积极地分担,期待另一半能象别人的另一半那样有实力,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回报……
觉察公式如下:
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失落,不平衡,抱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期待更多的人报我的课,期待得到认可,期待获得欣赏,期待感恩,期待付出得到回报。
从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收获?——对他人有期待是一种外求,通过他人来满足自己,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觉察。
所以,你的决定是?——放下期待,做好自己。
如何才能做到?——不是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卓越性,而是把自己的卓越性贡献出来
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接纳、理解、包容,做真实的自己,没有期待的自己。
放下期待,做好自己,确实让自己信心满满。但是,我忽然想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期望效应。1968年由美国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1933-)等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罗森塔尔效应不仅适合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适用于任何人对他人的期望。期望和赞美产生奇迹。
矛盾的问题来了:到底是放下期待还是留有期待?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放下期待指的是放下通过他人成就自己的那部分。留有期待,是对别人或者自己抱有信心,欣赏地静待花开,而不是绝对化。任何将期待看做必须的都是信念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