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出现“大牙笑吊”,则明末清初的市井俚语中已有此流行语。
我们形容一件事情非常好笑,常夸张地形容“笑掉大牙”。
那么,“笑掉大牙”的牙,究竟是嘴里的哪颗牙呢?
这个问题,要从“牙”的造字开始说起。
“牙”和“齿”一样,也是象形字,但它的出现要稍晚于“齿”。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十三年兴壶上,刻画了“牙”的形象,如同上下交错的臼齿(第二行第二个字)。
我们对着镜子看,在齿弓的后端,起到研磨作用的牙,这就是“牙”最初定义的对象。
汉朝的《说文解字》也明确了这一点:“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牡有壮、大的含义,“牡齿”也就是壮齿,即俗称的槽牙。
即使在古代,“牙”“齿”混用也比较常见,如果一定要区分,那挨着嘴唇的称齿,后面的称牙。齿强调上下对称,牙强调上下交错。
那笑掉的大牙,是门牙还是槽牙?
因为“笑掉大牙”是俗语,没有一本字典收录这个词,所以乌梅君只好从古典小说里去寻摸。
清朝人吴趼人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一回出现“大牙”:“有时吃东西,偶然大牙咬了舌边,虽有点微痛,却不十分难受。”既然咬的是舌边而不是舌尖,那说的明显是槽牙。
再往前推,看到明末清初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后来传到连举人耳朵,把个连举人的大牙几乎笑吊。”吊有掉落的意思,可视为通假字。“大牙笑吊”显然是“笑掉大牙”的原型。
但这个“大牙”是门牙乎?槽牙乎?
各种版本的辞典、词典、字典都很一致地给予“大牙”两个定义:槽牙;门牙。
还是十二卷本的《汉语大词典》更讲究,它举例了,例子就是《醒世姻缘传》的“大牙笑吊”,它说,这是门牙。
结论就是这样。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