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在西子湖畔举行的4组小组会议,很感谢小组伙伴清晨从外地赶来。这次会议收获很多,总结如下:
一、“思考“vs”情绪“:
小组会在车轮战之后,大家兴奋得交谈着,或是不时地还想着拿茶点;Carol教练喊我们来check-in,拿出手中得金句卡铺在桌上,来我们来抽一张最能体现当下心情得图案。(后来知道这是一种很好拉回注意力的一个方法)。我在删选了3张之后,选了这张“思考先于情绪”(Think before reaching to emotions)。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情绪直接的条件反射,把这个反射的结果传递给对方;我的理解是“反应”,之前的课程学到的“反馈”和“反应”,特别喜欢这组词;而结合这张情绪卡,背后的能促成这两种方式发生的原因,似乎是“思考”vs“情绪“。
怎么理解呢?按九型的三种能量来源,会有“心中心“、”脑中心“、”腹中心“的区分,当面临外界的刺激产生情绪的时候,不同中心的人,会有习惯性的反馈。如果当感受到情绪,有意识的在情绪反应前,转为心智思考的模式,留一些时间用思考来主导,用逻辑去推理,所反馈的信息,或是做出的决定会更为综合和立体。
二、“主动“vs”被动“:
小组会议的形式是现场教练,一直想教练疑似的5号的被教练者,所以我主动的要求自己来做教练,能够在会议上进行教练。以往我更多时候会说“都可以“,接受最后一个安排。这一次从被动走到了主动安排的这个角色上,这个主动参与在安排杭州的车轮战、小组会、班委互动上都有更多的体现。
三、“武林高手“vs”扫地僧“:
这是小组会案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源于在做个案的时候,被教练者描述了一个感受的画面,当受到外界的疑似质疑,被教练者说,比如就像个“武林高手“,当刀子扎过来的时候,用自己的武功去回招数;但不想伤到别人。当时我看到被教练者气场的变化,眼中闪着光,能感受到被教练者内在所蕴含的一种力量,这股力量似乎是他所没有觉察到的,所以我引用了“武林高手”的词语与被教练者一起发现他所认为的2种处理方法的可能性。继续寻找第3种可能性的时候,“扫地僧“的角色?
其实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不多,但隐隐记得有这样一个角色:平时默默练武功、不轻易出手,然而旁人对于他的存在却浑然不知。但只要事态需要,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影响力很大。这当被教练者提到武林高手,我想到“扫地僧”的画面也如此:
在被教练进行反馈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一直在扮演“扫地僧“的角色,没有想象过其他可能性,为什么自己不去尝试下”武林高手“的角色呢?或者是其他形象呢?
能够启发思考和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是这1个案例中、 2个角色、3种可能给我的额外收获;用被教练者的语言去反馈,建立信任和连接,更重要的当一面镜子,真实的反馈给被教练者,所看到的当下状态;或许是未被觉察到的盲区。
四、复盘&反馈:
案例完成后,更多的学习才是开始。来自被教练、观察员、旁听同学、教练的角度的反馈,整个练习的过程更为完整、立体,我发现了这次做的有进步的地方:
1. 有效的区分提问、更主动的去反馈看到的情况,偶尔大胆的提出自己演绎的理解;
2. 在做教练的时候,依旧比较稳,看着定力不错;
3. 提问比之前更大胆和有利。
需要提升的地方:
1. 有些盲区依旧存在:当看到被教练者沉默的时候,没有及时反馈问“刚才看到你有段时间没有说话,是为什么呢?“,被教练者姿势表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及时反馈。
2. 前馈的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怎么做呢?”
3.对5号的人,可以用画画等方式,吸回注意力和关注。
4. 保持好奇的心,追问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探究背后的原因,等等还有很多。
五、专业上更高要求的追寻:
1. 教练前的提前准备:
很快一阶段课程已过半,我在这次的案例中,看到了自己还有很多没有准备好的地方,比如练的比较少,在教练前记下了5号的特点和问题清单,实际在使用的时候会完全忘记。这可是一个提醒,当约好教练时间的一刻,需要提前拿到教练主题。在接触不同疑似型号的同学做练习之前,就提前演练;为可能到来的教练机会做准备。
2. 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活动参加:
反复得去看同学们做的案例,更多得吸收。参加更多得拓思线下线上活动。加入自己得每月日程表。参加线上车轮战得活动。特别期待下一期的课程学习,每一次相见都有变化体会、都有新的期待,充满希望的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