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译】孔子说:“看一个人做事的原因,再观察他怎么做,然后在考察他平日,私下的行为。能这样,还有谁能有所隐瞒呢!还有谁能有所隐瞒呢!”
【我的理解】
察人之术,不仅从政要懂,就是平日生活,交友也好,处事也罢,都要懂。孔子之言,可谓详尽之极。
常人听其言而信其行,孔子则告诉我们听其言还是观其行。
从心理学上说,人的行为,甚至是以为的个人意识,都受潜意识支配。不仅如此,人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说谎和掩饰。所以,古人常说“知人者,智”。能察人、识人,最后能用人的,都是将帅之才,都是帝王心术的根本。
要了解一个人,第一步是“视其所以”,“视”就是普通情况下的接触,“以”是做事或者发表言论的原因和目的。“视其所以”可以理解为——先看他怎么想。搞清楚一个人的想法,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系列问题。
这里的重点,是要考察一个人做事的意图。意图不对,后面的一系列考察也就可以不进行了。但是,意图终归是可以同于辞藻来掩饰的,来修饰的。所以,之看意图,容易偏听则暗。
第二步是“观其所由”,这里的“观”,便有隐藏下的观察之意,即不动声色的观察。“由”为田字出头,意思是做事的经过。在搞清楚一个人的想法后,“观其所由”便可以理解为——看他怎么达到目的,看他怎么做。
意图和目的可以很高尚,但行为也可能很卑鄙。我们常听一句话,叫“我是为你好”。能这样说,自然意图肯定是好的。但是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无限制干涉你的个人自由,侵犯你的隐私,这就是行为卑鄙。即便再为我好,我也不能接受。
这也可谈及到古代的官吏,都想治理好地方,让百信安居。有的鼓励农桑,劝人以德。有的实行酷法,使百姓心生恐惧。这便是意图相当,但是手段不同。能观察其做事的手段和经过,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的真实价值观。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刚才说过,人的行为和意识,受潜意识的控制。孔子所提出的第三步,便是考察一个人的潜意识。“察”是暗地里调查,“安”只是是一个人在四下无人时的状态。
有旁人在,人都愿意表现最光鲜的一面,唯独独处时,才会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
一个人的目的和行为,是可以掩饰的。比如我初入教师行业,有些老前辈说要处处为学生着想,每次开会也好,家长会也好,必定要谈及这样的观点。也有些老前辈,教了一辈子书,最后也腻了,经常和我抱怨学生不听话,懒得管他们。即便有校长在场,她也好不避讳。
可是,等深入去看,那位每每谈及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前辈,上课糊弄,和学生沟通也不耐烦。而那位经常抱怨学生的前辈,听说自己班上有学生住宿不洗澡,不洗袜子,便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每次下了晚自习,都要亲自去宿舍,督促学生洗澡,手把手教学生洗袜子。有时发现学生鞋子很脏,还会教学生洗鞋子。
明明学校有宿管,她还是不厌其烦,嘴上抱怨学生占了她太多时间,可教起学生,没有谁比她细致。所以,渐渐的,虽然她严厉,也不怎么经常主动找学生,但学生越来越喜欢她,也越来越听她的话。校会上,她依旧抱怨学生,却对自己主动付出只字未提。我问过她为什么不谈谈自己做的好的,领导也喜欢。她说,这不是做老师的良心吗?该做的呀,有什么好说的。
而反观另一位,一个学期之后,被学校开除。
人是很复杂,别人很复杂,自己也很复杂。要了解一个人,孔子已经教给了我们识人的步骤。其实,要了解自己,不也是这样去考察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过,我想孔子虽然教我们识人,虽说能知人才是智者,但是真正的智者,一定先知己而后知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