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公交车,不经意间听到后座的一位老者Y给她的儿子E通电话的内容。Y先说道,你在忙什么呢。E回答,在打桌球。Y说,又是打桌球呀(估计多次打电话,都是在打桌球)。
Y继续说道,快元宵了,希望你明天带着孙子等,一起回家来多聚一下。E回答道,这几天先不过来,看元宵当天再过来。此时的Y,心情有些失落,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对后辈们的爱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Y接着说,那你明天过来吃饭不。E直接回了一句,“不去,不去”(语气过硬,给人以好像不太想继续通话的感觉)。就这两句,Y就默默挂断了电话,应该是蛮寒心了。
电话挂断之后,过了十几秒的样子,E又打回了电话过来。E说道,妈您怎么就挂电话了呀,我不就是说了句不过来嘛。Y说,你不是不太想聊吗,觉得打桌球要紧,我不耽误你打桌球,过几天过来就好,你先忙吧。
整个通话过程,不超过两分钟。车子里比较安静,老者电话的声音开得比较大,前后排离得近,所以我也是非常自然地听到了上述通话内容。
透过言语,可以感受到,老者非常关心关爱它的儿子、儿媳及孙子,希望他们多回家聚聚,多多团圆。即便E一家不方便过来,老者也希望E有空能回Y家吃饭。
然而,E应该是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关爱,把这份关爱当作理所当然的,第一轮通话明显没有意识到父母的一片苦心,让老者比较失落,甚至是一丝寒心。
写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是,作为后辈的我们,要学会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关心关爱长辈们,尤其是不能把长辈们的关心关爱当作理所当然。
另外,作为后辈们,尽可能地少出现一些看似简单生硬、不理不睬的沟通方式,让长辈们感到失落,甚至是觉得寒心。敬天下长辈们,希望你们万事顺愉、幸福安康。
——2025年2月9日(正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