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冬吴相对论》谈到习惯的力量,吴伯凡讲了一个失忆症患者的故事:
一个男人由于车祸,动了手术,导致他的记忆几乎全部丧失。丧失以后,他每天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极端的健忘,到什么程度呢?他每天早上,看见他夫人第一句话,请问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
他的妻子要耐心地告诉他我是你妻子,你叫什么名字,你在哪儿出生,今年多大了,你的家住在什么地方,都要跟他教。
但是教是没有用的,他很快就会忘记。他甚至经常会出现这种说一句话,忘记下一句是什么,或者说这一句话忘记上句是什么,我们平常人偶尔也会这样,但是他是整天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照顾这样一个人那是非常麻烦的。如果他离家出走,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记忆的人来说,那是非常非常危险的。有一天果然这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这个女士发现自己的老公不在家了,她那种紧张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她赶紧去找,报警,当所有这些努力都做过以后,她发现她老公回家了。
她问,你到哪儿去了,他当然回答不上来。
但是他回来了。
后来这个女士,她就偷偷地观察,就看他会不会再溜出去,果然他溜出去了。她就跟踪他一直走。发现他是去了哪儿呢?去了好像是离他们那个住宅不远的一个小公园,在一个椅子上坐着。
这个女士非常感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曾经经常坐在这个椅子上,这是他们谈恋爱的地方。坐了一会儿以后呢,他就回来了,他根本记不住他们家是住在什么地方,住在什么样的一个住宅小区里头,门牌号是多少,他完全记不住他就回来了。
从这个病例中,医生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人的记忆分为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显性记忆就是你知道你记得,还有一种记忆是你记得,但你不知道。这种你不知道的记忆,我们把它叫意识自动化。由于长期的重复,潜意识他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没必要向意识汇报,所以意识是不知道自己记得这个东西的。
我们肯定有过很多这样的体验,比如有时候出门了,一下楼,马上就开始怀疑。门锁了没有,或者是水龙头关了没有,火关了没有,那个时候很纠结,很着急要出门,但是放心不下,上去以后一看,门锁得好好的,而且是反锁的,很认真锁过的,水龙头、火都关了,这个时候才下去。
我们仔细回忆就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动作、行为,其实它是在我们不知道,没有跟我们的意识汇报的情况下,它自动就完成了。我们的记忆当中,包括动作记忆,是有大量的隐性记忆在里头的。
而这样的记忆,是经过大量的重复训练出来的,就像走路一样,已经成了我们身体自动化的一部分,根本无需意识行事。
这个发现在教育孩子中能给父母怎么的启示呢?
我想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包括行为习惯,比如待人礼貌、守规则、爱阅读等,也包括思维模式,比如同样是看到半杯水,有人会悲观地说:“唉,只剩下半杯了啊”,有人却会高兴地说:“啊,还有半杯呢。”
好的习惯,能在将来在孩子意识不到的地方,会成为他一辈子最重要的财富。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是否幸福的关键,往往就是这些看不见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那良好的习惯怎么培养?
前几天,我在《乖宝贝变小恶魔,如何应对孩子可怕的两岁?》一文里谈到对待孩子可怕的两岁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少说不要,多给选择,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正确标签,说出孩子的感受等。
有些父母看了之后不理解说:“孩子还那么小,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吗?”“这么小的孩子,随便拿个别的东西哄一下,或抱一下,不就好了吗?”还有些父母说:“我养孩子没你那么精细,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那么多精力想这么多?”
这样的想法我也曾经有过,刚开始养育老大那会,面对书上五花八门的各种育儿话术和技巧,我也是不屑一顾的,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不用费多大力气。
直到鲁尼五六岁之后,自主意识愈发强烈,脾气越来越大时,我发现他的言行举止简直就像我的一面镜子,这时我才开始反省自己。
是的,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哄,这也就导致我们很容易偷懒,总是随便哄一下抱一下就完事了,可是这种简单随意的方式并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情绪,表面上看孩子是不哭不闹了,可是问题其实被掩盖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等孩子再大一点,没那么好哄好骗,情绪更加激烈时,我们就没辙了,就只好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了。
其实,当我们尝试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孩子时,不仅是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沟通示范,也是为了自己能慢慢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形成与孩子好好说话的习惯,当孩子到了五六岁甚至青春期时,再次面对孩子的叛逆,我们也就不至于惊慌失措,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打压孩子了。
父母的这种说话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辈子。
记得公众号大J小D的大J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我带小D去家楼下的游戏室玩,那天里面就只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大学生保姆。他们玩了一会,大学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结果小男孩不乐意了,立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赖不想走。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学生蹲下来,望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陪着你,等你冷静下来……嗯,你真的很生气,非常生气,不想离开,但是我们必须走了,我们要去超市买菜。如果你还想玩,我们可以下午午睡以后再来。”
他的处理方法就和我当时刚看完的《这么说,孩子才会听》书里说的几乎一模一样:陪伴-共情-命名情绪-说明理由。
我真的太惊讶了,我敢肯定她没有孩子,但她做起来非常自然。于是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做的啊?
女生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
看,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Ta将来就会怎么对待Ta的孩子,母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孩子年幼的这几年,而可能是几代人。
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的风格,都会深深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我们不经常去刻意察觉和反思,就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我们总是在重复过去的那些老路,孩子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所以说,育儿的过程也应该是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先改变,自己先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前的我总爱苛求孩子,当孩子没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就感到沮丧无力,而现在,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改变自己。因为我坚信,只有自己变好了,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能给孩子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