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16):王戎评嵇康

原文: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译文:王戎说:“我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来不曾看见过他脸上露出高兴或发怒的神色。”

拓展理解:王戎好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友,为竹林七贤之一。累官尚书令、司徒。他贪吝爱财,积钱无数,自执牙筹昼夜计算;又苟媚取容,为当时人所鄙视。

嵇康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称 “嵇中散”。他有奇才,卓荦不群,丰神俊逸,博洽多闻。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与阮籍齐名。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所以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修养使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喜悦或怨恨之情,喜怒不形于色,这或许是王戎二十年未见其喜愠之色的内在原因。

刘注引 《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濬冲在襄城面数百,未尝见其疾声朱颜。”嵇康生活在魏国中后期,当时政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社会黑暗,当权者打压、剪除异己,许多人为了名利改变志向。嵇康心痛曹魏皇权旁落却无可奈何,他深知多言惹祸,所以常年隐忍,不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免招来祸患。这是他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嵇康也是一个意志坚定、有内心坚守的人。他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坚决坚持老庄之道,追求修身养性、健康纯美的人格理想,并一生践行,致力于将儒家的善与道家的真融为一体。当世俗大多数人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他依然能够活得纯粹、真挚,强大的精神力支撑他保持情绪的稳定。

“非汤武而薄孔周”是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出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商汤、周武王、周公和孔子的否定态度,体现了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

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儒学逐渐僵化,社会动荡不安。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认为人生来有食色之欲,满足欲望就能自得其乐。

“非汤武而薄孔周”的具体含义:否定商汤和周武王以武力定天下的方式。轻视周公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整体上,这句话表达了嵇康对儒家推崇的圣贤和思想的否定。

对司马氏政权的影射:司马氏以儒家名教为幌子进行统治。嵇康的态度被视为对司马氏政权的直接否定。这种思想上的对抗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嵇康因为深知多言惹祸,所以常年隐忍,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就连和他相处二十年的好友王戎,都没有看见过他的喜愠之色,隐藏确实很深。但是,人是有思想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是发自内心,即使是善于伪装的人,也难免露出蛛丝马迹来。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孔周”的观点,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还是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感悟: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隐藏的定时炸弹可能来自你身边的人,危害你性命的人可能是你最信任的人。同样,他们也是善于隐忍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