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个月,再次拿起麻吉星的教学反馈器,带领着一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们完成了一次探索,相比上次的课,技术上更加熟练了,孩子们的表现也不错,对于一些常规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了,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存在,结合王博士的评课,现整理反思如下:
1、每课签到。本次课堂我忽视了课堂开始前的签到环节,导致没有发现少了一名同学,直到课堂开始投票环节才发现,结果是在宿舍睡着了没有起床,虚惊一场,也提醒我,每节课务必签到,既是检查学生出勤,又是课堂开始的仪式感。
2、课前学生认知情况的检测,我使用了投票的方式,借助数据反馈,很清晰的了解到学生对于出示内容--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ory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的了解程度,没有知识储备的占多数,所以我就选择从知道的同学里随机挑人讲解故事,节省了时间。
但是,在后面应用的环节,我们没有有效利用同桌合作介绍图片信息后的投票环节,可以随机挑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孔融和司马光的信息,其他同学进行即时评价打分,借助成绩柱状图了解台下同学的学习情况。
3、小组活动的开展,更多是学生两人自行组织,没有老师的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有效保证,这里王博士给我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小组活动明确指令后采用计时的方法,让左右两侧的同学分别起立,朗读或者背诵给另一侧的同学,这样一来,保证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是有效的参与活动。
4、倒计时的使用功能没有做到位。课堂上我很容易出现备好的课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导致结尾总是很仓促,王博士建议多用计时器,课前预设好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能防止孩子们课堂上出现懒散的状态,督促孩子们每个活动都要积极参与,整节课就显得比较紧凑,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
5、课文复述环节,出示了学生的活动评价标准但是却没有进行即时评价,导致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没有了解到,也就是最后王博士问我: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吗?有多少同学掌握了?我无法一口回答出来的原因。所以,这跟我们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是一样的,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把握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整节课都是老师在着急忙慌地讲课件,这个对我的触动很大。
6、最后,王博士提出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继续加强,我们总是怕全英授课孩子们听不懂,所以总是喜欢在每句英语指令后面加上一句汉语的翻译,这是很不对的,所以孩子们每次对我们的英语指令置若罔闻,总等着老师后一句的汉语翻译,时间长了,自然就屏蔽了前面的英语指令,也就没法磨耳朵了。而作为老师的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总之,问题不少,但是收获也很多,步虽小,长久做,终能至,期待自己下一次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