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带一个培训班,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学历从初中到大学,身份从员工到老板,为了掌握培训内容,这些可爱的学员每晚都努力到12点之后,学习精神绝对值得点赞。不过还是有不少学员反馈说这么用功学,可是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因为前一天学的内容很多都忘记了。
为了让学习效果倍增,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一共分为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
如果你是视觉型的,你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式;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
我们可以想象这四种风格就好像四个门派一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属不同的门派。
当每个人能用适合自己方式去学习时,痛苦指数就会降低很多。我们必须得承认,学习是一件相对痛苦的事情,所以一定要选择一种让自己相对“享受”的方式。
我自己就是典型的读写型的学习风格,我必须要把学习的内容用笔写下来才能真正记住。我很庆幸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学习风格,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从小到大考学还算顺利的原因。
你知道你自己属于那种学习风格呢?
2、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实践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人对事物的记忆应该随时间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
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3、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做笔记,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例如技能类的内容,用读写和听讲的方式就非常无效,必须用动手实践的方式。
4、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对教授夫妻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提出了一个记忆力理论模型: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这些忽略的不算。那些剩下的,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的姓名,一个电话号码——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
那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5、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有个词语叫“触类旁通”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6、学习是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是持续一生的斗争,决不妥协和放弃是关键。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这个观念:波兹曼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波兹曼说,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关键词是斗争。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那你怎么办?你得斗争啊!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
现在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你学习用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方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你能记住一件新鲜事儿——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