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突然对《史记》感兴趣,除了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经典作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最主要的还是跟二姥爷聊天的时候,姥爷说司马迁把历史写的特别有意思,于是我便想知道是多有意思,就去图书馆借了回来。
其实,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听后感。刚开始想看史记,从图书馆里借的,每天读半小时,坚持了半月吧,后来就没坚持下来,可还想了解,就去喜马拉雅搜搜试试,还真搜着了,叫“司马迁《史记》”,讲解的老师是王宏志,每一期讲一个人物,听了有 30期了,这30期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吕不韦了,这人眼光也太长远了,而且敢于投资,一般人谁乐意把自己一半的钱财拿出来给个未来还不知什么样子的公子哥呢。吕不韦从看到异人的奇货可居,再到说服异人、游说秦国、邯郸献姬、归秦为臣、楚服认子,最后封侯拜相,一步一步不断接近目标,可谓功成名就。只可惜后来祸乱宫闱,落得个饮鸩自尽的结局,可谓晚节不保。
其实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吕不韦还带领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这可是先秦诸子著作中的“杂”家,但此杂非彼杂,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总的来说,眼界和眼光很重要,但品德也很重要,俗话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能保持初心,耐得住诱惑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