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悲伤的轮回。
李煜虽不通政治,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精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975年李煜被宋朝皇帝俘虏,978年李煜写下“绝命词”被毒死;
宋徽宗赵佶酷爱艺术,著名书画家,发明“瘦金体”,1100年2月23日继位,1126年被金太宗废帝,贬为庶人,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两人命运相似,艺术精灵,亡国之君,都写下“字字泣血”的“绝命词”。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作于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三春时节,百花争艳;中秋佳节,月圆花好,岁月更迭,触景伤怀,往事一幕又一幕,一年又一年,不堪回首,又难以忘怀。曾经的美好:江南月夜、小桥流水、红衣翠袖……曾经的辜负:辜负国家、朝政、百姓、家眷……如今想来全是泪。
七夕,举头望明月,却不见故国。只能在回忆里回眸,金陵故国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曾经的美好已尘封于灰土中。
回不去的旧时光,走不出的当前囚,愁成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
词里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瞬间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感染力可见一般。
宴山亭【宋】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王国维说李煜的词“以血书者”,此词“略似之”,是赵佶的“绝笔”词。
词通过写杏花被风雨无情摧残而凋零,借以哀伤自己被归为臣虏、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叙述了他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念,以及希冀成灰的绝望心情。
杏花冰清玉洁,淡施胭脂,精美绝伦,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但东风恶,欢情薄,花落满地,空留枝空;春光尽,凄凉冷寂。怜惜杏花,更是自怜。曾经的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一路行来,“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宗室臣僚尽流臣,回首南望,难见故宫,“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南燕北归,想问一问北国的消息,燕也无语。只能在梦里见,只是“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只剩肝肠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