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正式开始学《论语》才发现,它跟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其实真的差别很大,学校教的只是简单的译文且那个译文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这难免会对人造成误解,让人体味不到其中的大智慧从而越来越不喜欢这些传统文化,这真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想把自己学到的一些感悟在这里写下来……当然,对于内容的解读各有各的看法,辩证看带很重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学而篇的开篇,也是整本书的开篇,其中的道理需要我们在生活与实践中反复体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之前学到的就是学习然后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但并不是如此,这句话中非常重要的点是“时”与“习”当然,还有“学”。这里的学,学的并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生道理,这个学是要时时事事学的,从生活中、书本上、别人的行为中学,然后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我们在生活中将其运用出来,或是真正学到了心里,自然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的朋并不是简单的朋友而是知己,知己难求,知己也不会嫌弃我们的生活条件,君子之交淡如水,两杯茶就能畅谈一日且内心无比爽快,这才能称得上乐。至于那个远方也并不只是空间上的远,也指知己难求,若人生有一知己也是一大乐事。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也并不是说,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就是君子了嘛, 如果是这样,那君子的标准不是太低了吗? 人不知而不愠 更多的是指一个人能否潜心学问,忍受孤独且不在乎功名利禄,这里的情景应该是 有真才实学但不为人所知,或是有高尚道德但被人所误解 就算如此仍不怨天尤人而潜心于自己或是只寻求改变,如此才可称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