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语在古汉语里就是“说话”。
什么是论,论在古汉语里就是“挑选”。
论语就是挑选出来的对话。
这样来理解《论语》就容易啦。
自古以来,《论语》被很多的名家推崇:
近的,那个做生意做的很好的马云说:《论语》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近代,在文史哲都有大学问的章太炎说: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近代,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久远的,宋代辅佐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说自己是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这本书给捧到了神圣的高度。
《论语》中有很多的名句,至少也有一百多条。
列举几条常见的: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在现在的学校里,小学生开学有仪式,专门背一段论语。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也有题目与论语里的段落有关联。
论语已是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文字有一万五千多字,在现在来说,也就是一篇讲话的篇幅而已。
《论语》主要是对话体,就是孔子说了什么话,或孔子的哪个弟子说了什么话。
《论语》也有故事记叙的地方。
《论语》里出现的人物很多,比水浒传上梁山泊的人物还多,论语里的人物有150多人。
《论语》里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修身立德、为政处世、治国理政,都有涉及。
《论语》历来捧的地位很高,但真正完整的通读过的能有多少人呢!
大多数人没读之前,先对论语产生了神圣感,产生了崇拜感,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的,但心里先有了一个屏障,读起来更是枯燥、乏味、晦涩。
其实《论语》是春秋时代的白话文,比起《诗经》已经通俗的很。
读论语也不用按部就班的读,本来就不是有次序的,可以按人物读,也可以按一类内容来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读起来更实用一些。
《论语》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之所以神秘的不得了,是后人对其神话的结果。
《论语》是什么?
《论语》就是一本语录,就是孔子与弟子们教学过程中的对话的记述。
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孔子讲的东西,弟子们只能是用笔记下来,有时是现场记下来,这个可能还鲜活一些。
有的是事后补记,就有与当时偏差的地方。
当时也没速记,即使现场秉笔直书,也有疏漏或失误,只能事后弟子们互相参照笔记补充修改完善。
这就是要把记述的话,挑选一下,合适的保留,不合适的删除,这就是论语的来历,也可以说就是一本好句摘编。
读《论语》不用郑重其事,不用刻板枯燥,就当一本床头书翻翻,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就好。
现在,有的学校让小孩子穿上仿古的衣服,庄重严肃的又是读又是背论语原文,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不求甚解,远离了孔子当年教学的生动活泼、启发交流。
同一本书,每位文学大家读出的都是不同的收获。
梁启超读《论语》,想到了历史: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杨绛读《论语》,见到了不同的人: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林语堂读《论语》,读出了趣味: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余秋雨读《论语》,体味到了美德:美德的优秀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在今天,拨开《论语》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也能很好地应用于生活。不管是研究学问、做生意,还是从事企业管理,都用得上《论语》。
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本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