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又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如何设计这一课呢?不能让学生一个一个的事件来分析。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回忆性传记散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为什么萧红会有这样让一般人感到意外的文字去表现?这得从探究萧红的性格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来看。只有理解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我们才更容易理解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据陶方宣、桂严《萧红:狼狈不堪的小母亲》一文中的记载,在1937年春,萧红在北平疗伤,与朋友李洁吾谈心。李洁吾后来回忆:“1937年她从上海来北京看我的时候,偶然之间我们谈到了父亲,我说:“鲁迅先生待你们,真像慈父一样哪!”她马上说:‘不对!应该说像祖父一样,没有那么好的父亲!’。”
联想到萧红的生平及作品,她同祖父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亲密与依赖,原来她对鲁迅有着索求祖父溺爱的隐秘,所以她跑得那么勤,撒着与身份不相称的娇。萧红在文章中抹去了鲁迅先生身上的光环,始终将自己定义为他的亲人,写她最熟悉的鲁迅的环境,甚至是他房里的一件物品、一幅画,也值得好好记载。她似乎骄傲地在说:“我同你们不一样,鲁迅在你们眼里,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战士。可在我眼里,他就是亲人、是长辈,是我最最亲爱的人。”
理解了萧红对鲁迅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先介绍作者萧红,她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向学生介绍《呼兰河传》里的一篇文章《祖父的园子》。
出示PPT:《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小时候的回忆,写了萧红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选取文中片断让学生赏析,理解萧红的情感。
出示PPT:“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赏析句子
出示PPT:“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就铲地;祖父浇菜,我就浇菜。”赏析句子
学生通过句子赏析,感受到了萧红对童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眷恋,感受到了浓浓的祖孙情,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萧江那么眷恋童年的时光,因为萧红长大以后的生活很艰苦,祖父去世,18岁的时候,她为了逃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萧红离家出走之后的生活很困顿,后来她在贫病交加之中来到了香港。当时的香港并不发达,萧红在那生活贫困,她又碰上了日本的庸医,所以她在3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30岁的时候写了《呼兰河传》,因为她感到生活中没有自由快乐,所以就特别想念小时候的自由快乐。因为没有,所以回忆。这是她最后的一部著作,可以当作是她的遗作。
萧红离家出走之后在上海结识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鲁迅去世三周年,萧红就口述对鲁迅先生点点滴滴的回忆。
1、让学生概括萧红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件?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说出理由。
根据学生找出的细节描写,分析并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进而学生明白这些生活琐事在萧红看来都是有温情的、有温度的,萧红从鲁迅身上找回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用生活琐事还原了真实而多面的鲁迅,还有对鲁迅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萧红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对心目中那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